“不过若是配上何秋所言的吏员改革,倒是有些可取之处。”
“你可知何秋之策最让我满意的是哪些吗?”
朱标摇头到:“孩儿不知。”
“一为军制,二为官绅一体纳粮。若按他所说的改革法,军队分成几块,军令、军纪、练兵、后勤,条块清晰,再佐以参谋制度,确实能减少打败仗的几率,还能把军权牢牢的掌握在皇室手里。”
“要知道,我自然是不怕军权旁落的,你大概也不会有这个担心,这些能打的勋贵,你都是认识的,你岳父还是常遇春,他的儿子又没几个成器的。”
“但是后面的就不好说了呀。”
“这官绅一体纳粮确实很妙,有人给官员投献,没有用,照样要给我纳粮,而且只看地,不看人。和摊丁入亩一样,都是针对有大量土地的官员和豪绅,能大大减轻百姓负担。”
“这小子是个有仁心的啊。孟子说得好啊,‘为政不难,不罪巨室’,哼哼。”
“要真按他这种说法治国,我大明就长久不了,就算长久了,也是皇权衰微。”
“真是够有趣的,一边喊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边又喊着为政不难,不罪巨室,也不知道这孟子嘴里的民是不是也是这些豪绅。”
朱元璋在这里大发牢骚,然后又看向自己的儿子朱标。
“你也不用担心,我是会提前把这些政策实施下去的,先替你扫清这些枯枝烂叶,等你继位也不用改动,再往下一辈就会变成成例了,我大明江山就又能多百年气运。”
“这么一想,加上何秋献上的红薯和土豆之功,他何秋一人就为我大明添了至少两百年的气运啊,良乡候还是封的轻了。”
朱标一想,确实如此,忍不住向朱元璋拍马屁,“这也是父皇之功啊,若不然此等人物怎么不出在蒙元,反而出在我大明呢。”
“哈哈哈!”
另一边的何秋还在王府,就听到朱棣喊他,“何先生快出来接旨,我父皇给你下旨封侯了。”
何秋一听贼开心,老朱承诺的良乡候到账了呀。
赶紧出了院子,走到前厅就看到王府中门大开,已经摆好了香案。
朱棣拉了他一把,他也老实的跪在那听旨。
就见面前的这个中年太监用尖利的声音喊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有河北沧州人士何秋,献红薯、土豆良种,亩产数十石,此等大功,非封爵无以为报……”
“特封何秋为良乡候,降等袭爵三代……钦此。”
总算念完了,这是何秋的第一个念头,然后就被朱棣拉了起来,这就封侯了,还是能世袭的?
我爱封建王朝,何秋在那傻乐,不管怎么说,自己以后也算是特权阶级了,不用动不动就小心被剥削了,虽然有系统在身,但总有一种不真实感。
朱棣忙活着给这位太监发银子,太监笑眯眯的收下了,和气的和何秋说,“良乡候,以后可还要好好为陛下效力啊。”
何秋机械的点了点头,等这位公公走了,回到了王府里,忍不住大笑了起来。
朱棣看着他疯疯颠颠的样子,想要制止,不过考虑到这也算是他大喜的日子,就任由何秋去发泄了。
民国奇人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