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三水道:“火药经过长距离运输之后,需重新混合方能使用,我们近日改了配方,正在试验新火药的运送方法。”
其实赵三水说的,是指火药在运送过程时出现的常见问题。宋朝时的火药质量并不高,在运输过程中,比较重的硝酸钾会沉到下面,而比较轻的炭则跑到了上面,因此在使用前,必须将火药重新搅和均匀方能使用。当然,宋朝的火药还有一大弊端,就是火药粉末极为细小,其颗粒之间缺少足够的空隙,爆炸也就不能充分地进行。
郭笨聪早在十日之前,便详细看了火药的制作方法,对火药的发展历史极为清楚,如今看到了新火药面临的问题,心里已有了主意,道:“我今日前来,就是想与众位商量一下,能否将火药再改进一番。”
赵三水听说还要改进火药,惊道:“这火药还能再改进?”在他看来,目前的火药威力已完全超出他的想象,却没想到军器少监仍觉不满,竟然还要继续改进。
郭笨聪道:“我也只是有了些想法,并不确定会有效,因此特意前来与众位商议一番。”赵三水道:“少监请讲。”郭笨聪道:“我在琢磨着,能否在火药掺些水,然后将其搅和成泥状。”
赵三水闻言吃了一惊。在正常情况下,火药最忌见水,即使是民间的烟花作坊,火药在使用前都需烘晒干燥,但为何军器少监又要在火药中掺水呢?
郭笨聪又道:“将火药和均匀之后,做成泥状,然后置于阳光下烘晒,便得到了火药块。将这火药块破碎成粒,再用粗细不同的箩筛,又可选出大小不同的火药粒。如此一来,不仅方便了火药的运输,或许还能提高些威力。”
在原历史中,再过两年,元朝就会发明出新火药,其威力将增大三倍,也就是在相同空间内,新火药引爆产生的压强提高了约三倍,亦即是说,炮弹丸的加速度变为了原来的三倍,出膛速度变为了原来的三的开方倍。
在明朝初期,欧洲又有人发明了粒状火药。顾名思义,粒状火药就是将火药做成许多小颗粒,从而使火药的成份稳定不变,一来避免了运输时的沉积问题,二来也因为火药颗粒之间有了空隙,因此爆炸更加均匀,几乎做到了瞬时爆炸。
郭笨聪在几天前给出的配方,比元朝在两年后发明的火药的威力已大出两倍有余,而他刚才所讲的和泥,其实就是粒状火药的简易制作方法,但郭笨聪又不能说得太直接,只好以“商量”的语气讲与众人听。
最近这段时间,郭笨聪考虑再三,觉得任何新科技都不能出现得太突兀,其实他只想给众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军器少监看了《梦溪笔谈》之后,又勤与属下商量,集思广益,大宋的新技术层出不穷,科技进展日新月异。
这种料状火药的改进极为简单,又无需什么新技术,纯粹就是一个构思。或许可以这样设想:倘若宋朝有人将黑火药做成粒状,恐怕崖山一战的结果就不一样了。
革新往往就是这样:一个念头,一种思路,就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粒状火药就是最好的例子。
赵三水听说要将火药掺水和成泥状,犹豫道:“按说是可以的,不妨一试。”心中却想:“火药见水之后再干燥,岂不是与原来一样么?难道就为了运输方便,便要将其制成粒状?这也太麻烦了些,似乎有些得不偿失罢。”当然,军器少监既然提了要求,他也不敢怠慢,找了一个铁盆,将火药倒入盆中,又掺了些水,按着郭笨聪所说的方法开始和泥了。
郭笨聪离开火药厂,乘船原路返回。上岸行得片刻,前方出现一所宅子,正是郭笨聪的军器少监府。
就是在这个破旧的宅子里,《梦溪笔谈》这本划时代的巨著再次放出耀眼的光芒,数十位流名百世的学者从这间屋中走出,大宋朝开始了复兴之路。一百年多以后,著名书法家赵善进为此宅题了牌匾,引来无数书法爱好者观摩;一百四十年后,整个万宁地区已被划为历史文化保护重地,史学家王一顶将此处誉为“龙腾源”;又有人在沿海的望海厅立了石碑,上书“宋明缔约碑”,意为纪念大宋朝与**之外的大明朝的第一次缔结盟约;旁边另有一处石门,此石门亦是从**之外另一大洲运送过来的,上书“鞑靼国受降门”,却是纪念另一历史事件;二百六十四年之后,大宋议会又通过一项决议,南海卫星发射基地的火箭残骸,其溅落地必须在万宁博物馆的六百公里范围之外……
当然,眼前的这宅子仍然破旧,在众多宅院中丝毫不起眼。院内的西厢房传来锯木声,是牛大力在忙着制作望远镜的框架。正房内传来女子说话声,是听琴带了两个小丫鬟过来帮忙收拾房间。
院内站了两人,其中一人是石韦,另一人是个年约三十的女子,模样俊俏,虽然身上穿了一件粗布衣服,却也掩不住其风姿绰约。石韦看到郭笨聪走进院中,迎了上来道:“少监,我已将琼州最好的制镜师找来了。”郭笨聪听得一愣,马上又明白过来,原来这女子就是制镜师。
那女子盈盈一揖,道:“参见军器少监。小女子名叫水镜,少监有何吩咐只管说来,咱家定当尽力做好。”这女子说话时,一口的北方乡音。这是郭笨聪在回到大宋之后第一次听到北方口音,不由得觉得亲切了些,问道:“大姐是哪里人?为何说话带着些北方口音?”水镜道:“咱家祖上是延安府人氏。”郭笨聪道:“原来是这样啊。延安府不是杨家将抗击辽军的地方么?”水镜道:“正是。但后来此地尽归金界,我家祖上便去了静江,三十年前又迁往琼州。”郭笨聪恍然道:“原来如此。”
听琴听得二人说话,走出房间插话道:“水家姐姐,少监请你前来,原是为了磨制几面铜镜的。”郭笨聪忙道:“对,对,是要磨几面铜镜的。”说着,命石韦取了那几块铜锭,呈于水镜面前。
水镜看了一眼,奇道:“少监要用这铜锭磨镜?”郭笨聪点头道:“是啊。”水镜道:“少监要磨哪种镜呢?”郭笨聪道:“就是一般的圆镜,只是那面较大的铜镜,须中间凹进去些,小镜子磨成平面即可。”
水镜恍然道:“原来少监要的是光点镜。”郭笨聪奇道:“何谓光点镜?”水镜道:“就是反射太阳光时,光线会聚为一点的那种镜。这种镜磨起来较为费时,价格也较贵些。但这种镜子中的人像却是放大的,便于梳妆之用,只有大户家的小姐才会要的。”又看了看石韦手中那几块铜锭,摇头道:“少监这两块铜锭,虽然是也是青铜,却不宜用来磨镜。”郭笨聪更是惊讶,问道:“既是青铜,为何又不能磨镜呢?”水镜道:“磨镜的铜材,必须加入更多的锡或银,这种材料做出来的镜子才好用。”
郭笨聪听得愣在一旁,他虽然知道宋朝的镜子是铜制,却没想到还有如此多的讲究。
水镜又道:“少监这铜锭背面也未见有图案,制成的铜镜便不好看了。我家制的镜子,有圆形、方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葵花形、菱花形,其中尤以六葵花为最为知名,许多商人特意从泉州赶来,就是为了买这种镜子。”
听琴跑回屋取了图纸,道:“姐姐误会了,我们要的铜镜有些特别,样式倒无所谓,只要极好的反光便成了。”说着,对着图纸连连比划。
水镜听得一愣,道:“姑娘说得甚是清楚,我已明白了些。其实少监也无需使用这些铜锭,我家有现成的铜坯,定能制成少监想要的镜子。这位姑娘刚又说,那两块平面镜要做得光亮之极,那就是十丈镜了。”
郭笨聪听得发愣,问道:“何谓十丈镜?”水镜道:“将镜子对着太阳,会有光点反射在墙上。倘若一丈内光点不散,便称之为一丈镜,倘若十丈之内光点不散,便称之为十丈镜了。”郭笨聪喜道:“可有二十丈镜?”水镜听得一愣,摇头道:“这倒没有,十丈镜已是最好的了。”郭笨聪道:“那就十丈吧,还请大姐尽快磨制。”水镜道:“少监请放心,咱家这便回去,先由良家磨出形状来,然后再交由咱家细磨。”
听琴喜道:“水家姐姐竟然懂得如此多,这镜子磨好之后,少监必定喜欢。”水镜道:“妹子既然喜欢,我就多做一面菱花镜送与你吧。”二人说着,已走出院子。
郭笨聪听得发愣,转向石韦问道:“水镜刚说什么?由谁来粗磨?”石韦道:“是由她良家磨的。”
郭笨聪并不知道,水镜口中说的“良家”,其实就是她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