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沉默着,晏殊也不敢抬头。
中庸之道有可取之处,但是想到大宋因为中庸之道的盛行,到最后的过得去就行,直到靖康之耻,赵祯心里就忍不住冒火。
看着晏殊额头真的冒汗,赵祯突然笑了,上前再度扶起晏殊。
“呵呵,先生过了!《中庸》是一篇好文章,先生讲的也很好,明悟初心,方得始终嘛。
只是这劝谏之事,朕不是听不进的昏君,以后先生直言便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宋的问题也不是一个论辩,就能解决的。
似乎感受到赵祯的亲近,还有如今显得更加果决的作风,不再是当初那种优柔寡断。
晏殊恭敬的行了一礼,一脸认真而又诚恳的劝道。
“官家,眼下朝政清明,官员各司其职,官家也与太后娘娘每五日一次上朝听政,熟悉国朝事物!
官家眼下尚且年幼,初涉国事,许多人和事都还不太熟悉,朝政也需要依仗太后和宰执。
如今更是召回寇相公和李迪,惹得朝野喧哗,太后不安。
官家,眼下更应该行中庸之道,减少朝局动荡啊!”
晏殊这番话,只是在赵祯当前的处境上,做出的判断和建议。
一句话,就是赵祯在朝堂没有什么根基,没有多少能使唤的人。
而且年纪是赵祯最大的优势,又已经召唤回了寇准和李迪,在士林中刷了一波声望。
甚至寇准李迪回朝,自然会帮助赵祯经营一番。
此时更应该暗暗积蓄实力,不要太过激进,惹得刘娥的反弹。
天圣年后,可不就是两尊圣人临朝嘛。
但是赵祯激进吗?
都已经摆烂的人,激进个毛线。
何况,他还有这晏殊等人不知道的金手指,签到系统。
慢慢积累一股自己的力量,不一定需要猥琐发育。
晏殊的话,赵祯听进去了,何况穿越到这个高墙大院,他一直有种莫名恐惧感。
尤其是想到历史上,张氏的暴毙,仁宗的儿子一个接着一个死,他就莫名担忧。
可能也是源于火力不足恐惧症。
毕竟这个皇宫,他太被动!
这次召回寇准李迪,又建立武英殿,动静的确大了点。
难怪这两天,轮番试探劝阻。
幕后推手,就是刘娥!
这还是赵祯特意将李顺容之事压着的,毕竟那个风波比寇准可要大多了。
而且李顺荣,他也有别的手段安排,这个时候揭开盖子,对那个可怜的母亲,未必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