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听着晏殊抑扬顿挫的声音,赵祯并没有听到心里。
而是根据晏殊这篇《中庸》,想到日后大宋中庸之道的盛行,想到了朱熹的理学灭人欲,存天理,想到了大宋朝廷的中庸妥协。
这些都让他对这篇文章不太感冒。
“官家对这篇《中庸》似乎有些不一样的看法?”
晏殊其实就是一个很擅长中庸之道的人,他的垂帘听政,不就是平衡各方,中庸之道的妥协嘛。
难怪王钦若要晏殊来给赵祯上这一课。
“虽然不敢说领悟颇深,但是朕对中庸之道,的确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赵祯面容肃整,端坐而论道。
晏殊感觉到一股气势扑面而来,顿时也肃然而坐。
今天是否能够奠定官家的行事之风,就在这场论道了。
“朕听说当年陈恕为三司使,先帝命他盘点出具中外钱谷的大概数量奏报,陈恕答应的挺好,却始终没有拿出报告。
先帝多次催促,都没有结果,陈恕始终不愿意拿出来。
甚至先帝命令执政诘问他,结果陈恕反而说,先帝年纪轻轻,如果知道府库充实程度,会生出奢侈心理,所以不敢上报。
先帝听了他这个借口,反而称赞他。
敢问先生,这个中庸之道,对吗?”
赵祯没有直接解释,而是举了个例子。
站在皇帝的角度,知道国库有多少钱,才能谋划做多少事,不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吗?
可是这在北宋,就是不正常。
理由就是皇帝知道家底后,会乱花钱。
但是这些钱,最后却都作为岁币,给送了出去。
这些士大夫们,把这些钱,从来都没有看成是皇帝的,更不想让皇帝插手太多。
赵祯例子里面的措辞,带着强烈的个人情绪,晏殊自然是听出来了。
只见他恭敬的行了一礼。
“官家,先帝之时,崇信道教文化和祭祀天地,各地都争相进献祥瑞,为此花费很多钱财,而且先帝还喜欢泰山封禅...”
好吧,这句话也挺狠。
意思就是你自己那个爹什么德行,你自己心里没点逼数吗?
真宗这人的确也是个花钱能手,尤其是封禅泰山那件事。
赵恒做皇帝可以说什么成绩都没有,但是却自己做出了许多祥瑞之兆,甚至还自导自演了一出“天命难违”的戏码,然后进行了泰山封禅的仪式。
正是因为这样,后世的皇帝们认为连赵恒都有资格进行泰山封禅了,那么也就说明这个泰山封禅的意义不大了。
不得不说,赵恒无疑坏了“规矩”,拉低了泰山封禅对于皇帝的标准,降低了泰山封禅的重要性,成了那条腥了一锅汤的“臭鱼”。
而先帝喜欢乱花钱,好大喜功不止这一件,所以三司使索性就不让他知道国家有多少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