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余,你的意见呢?”杨立民转向余佩文问道。
余佩文点点头:“这样的房子比土坯房建造速度快,这么多间屋子如果是用土坯结构,恐怕至少要半年以上,但是用毛竹草屋,最多一个月就能全部盖好。另外,翠岭山盛产毛竹与松杉,可以解决原料问题。我之前也打听过了,利用这些材料建成草屋是当地百姓的普遍做法。可以干!”
众人对此进行了表决,决定暂时先建造几间草屋试一试。杨立民听从了孙二喜的建议,带人先去山里砍来了一些竹子,又去买了些稻草之类的材料,老百姓一听说是治淮的队伍要修房子,说什么也不肯要钱,双方争执了好久,最后杨立民还是把钱塞到了老乡的凉席下,才得以“脱身”。
材料准备齐全,一伙人半天的时间便搭建好了一间草屋。杨立民又试了试,屋子的确很结实。
众人没有再有异议的了,大家伙都同意搭建这种草屋。
原材料要准备妥当,赵勇负责带人上山砍竹子,余佩文负责去采购稻草、土灰等材料,杨立民则带人平整路面、挖掘地基。
数万人建设大军要住的屋子,可不是随便建设的,他们要选好地点,还要在设计规划,做好功能分区之后,还要区别出劳改支队和普通建筑人员等等。
杨立民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曹子建,这伙女同志们学问高,对这些问题吃得透,很快就拿出了初步规划的方案。
大家伙行动起来,各项工作有序进展。杨立民给劳改们作了动员讲话,不少人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大家伙热情高涨,干得热火朝天。
第三天一大清早,只见上流一排排竹筏浩浩荡荡驶来,众人抬头望去,连绵的竹筏延续数十里,人站在上面撑着杆,引导着竹筏朝着工地的方向驶来。
成排的竹筏靠岸后,为首的一个戴着破旧斗笠的老汉收起了撑筏用的竹竿,呼哨一声喊道:“来!卸竹子了。”
杨立民被喊了起来,他诧异地看着这一切,他问赵勇:“这是你安排的?”
赵勇连连摇头,“我带人进山砍的竹子已经运回来了,这还没过去呢?再说了,这么多竹子,我哪能砍那么多?”
杨立民觉得奇怪,便带人上前查看,这一问才搞清楚,原来上游的农民见治淮需要建草屋的毛竹和松杉木,纷纷自发的上山砍竹,然后结成筏子成群地送到翠岭山工地。
“首长们,你们就别客气了,这山上的竹子也不是俺们自己个种的,都是看天长。现在取下来帮助修淮河,也是尽到用处了。”
言毕,他招手招呼着众人帮忙将竹子卸下。杨立民看后正感慨万分的时候,不远处又驶来了不少骡马大车。
大车上装着满满的稻草,还有成卷的芦席。原来,这是沿岸的百姓听说了治淮工地需要稻草后,将自己家的稻草捐了出来,纷纷组织骡马大车,连夜兼程,赶到了工地上。
支援物后,便支援人。后续当地还不少竹木工匠赶来,说是要帮助他们建设新住房。
有了如此多的人帮助,不到一个月,一座由草屋组成的新都市已在翠岭山大坝工地建成了。
这些场景不光让杨立民等人的看在眼里,也看在那些劳改犯的眼里。他们看后吃惊,为什么老百姓会这么自发地愿意支援他们?
杨立民决定利用这个契机,开展一次思想教育,让他们明白新中国和旧社会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