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午门外搭台,令胡惟庸跪于台上,戴木枷铁铐,当众受群臣审讯。
起初的罪名是“毒杀刘基”、“欺上瞒下”和“谋反”,后来不知是哪个蠢人,喊出一句“卖官鬻爵”来,原本以不屑的姿态仰头望天、对周遭一切置若罔闻的胡惟庸忽然慢慢打直了颈子,双眸寒光一闪,视线如钉子般直盯着那人的眼,冷笑道:“你当年送我的白玉观音,现在还供在我家夫人的佛龛里呢,刑部官员抄家时,可要记得留神替我看一看,观音像底下刻着字,写明了是谁‘孝敬’我的。”
那人急道:“你……休要无端攀咬、污蔑好人!你……是你当年敲诈勒索!”
皇帝端坐在午门的城楼上,听见这段,唇角一勾,给马仲良使个眼色,将此人名字记下。
胡惟庸的目光从那人的脸上,扫向周围其他人,顿时一片哑火。
官场上,本就没有几个人能干净到底。哪怕是一片赤诚要为国效力,哪怕是无心打捞油水,为了最基本的仕途平稳、为了手头公务不受阻挠,有时也需要花钱买一块一块的敲门砖、垫脚石。逢年过节,不去上司的门前走动一番,放下几匹绸缎,过节也过不安心。若不是胡惟庸眼看着要倒台,年底年初,本是胡丞相府最门庭若市的时候。
皇帝听见外头静了,笑笑,指一指自己的嘴。马仲良会意,从袖中取出一块帕子,递给下面伺候的小火者。小火者飞跑下城楼,塞进胡惟庸嘴里。
于是城楼下重又热闹非凡。台下百官唾沫横飞,争先恐后,历数胡惟庸罪状。中书省官吏——胡惟庸从前的直系属下们,格外踊跃。商暠等人说到激动处,恨不得冲上去扇他耳光,被狱卒侍卫死死拦下才罢。
都盼着胡惟庸速死。最好是嘴里塞着帕子死。否则这个人张口,还不知道说出什么要命的话来。
大臣们无非那几样罪名翻来覆去说,无甚新意。皇帝起初还乐意听,后来因天寒,城楼取暖终究不及宫中,于是起驾返回乾清宫,留下寒风里一帮审案审得热火朝天的大臣。
如此审了四日,到正月初五。
皇帝下令将胡惟庸还押,命仪鸾司:“给他一支笔,让他写,谁是同党。他现在,应该愿意写了。”仪鸾司领命,皇帝叫住他,补充道:“纸管够。”
胡惟庸先前是不惜拉着满朝文武为他殉葬,但经历了这整整四日之后,他一定很想这中间的某些人死得越快越好,而这部分人多半是从前最讨好逢迎他、最与他勾结的。
谁不恨背叛呢。比起来自敌人的明枪暗箭,更无法原谅的,是来自同袍的背叛。
不出意料,胡惟庸写了整整两个时辰。
厚厚一沓名单送到皇帝手里,按官位从高到低列好,罪行亦清楚缀在姓名后面。
同日,群臣为胡惟庸议罪的结果出炉,胡惟庸的罪行也是写了满纸。
两份罪状摆在眼前,皇帝虽然有愤怒,恨大臣们背着他搞些小九九,但又不免为自己的手腕得意:轻轻松松,便得了这两份罪状,近乎不费吹灰之力。
罪状捏在手里,便更容易操纵大臣。想要他们活,便要他们活;几时想要他们死,也随时可以让他们死;想让他们做什么,他们连讨价还价的余地都不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