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香坊纪事 > 第二十四章 风波暗涌

第二十四章 风波暗涌

孟庆繁从家里出去,直接就奔村东的那片芦苇荡而去。只不过,他去的方向,与董兰和孟萍萍去的老码头略有不同:老码头在村子的正东头,孟庆繁则奔东北方向去,因为杨青生的牛棚就搭在那片芦苇荡的深处。

头几年,新农村建设开始了,各村各户推行洁净化,除了对环境污染不严重的鸡之外,猪牛之类的大牲畜基本没人再养。当然,除了政府的号召之外,农村自身的发展变化更是主因。比如说,农家养猪,又脏又累不说,随着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规模化养殖场兴起,家庭养猪很难赚到钱,自然也就没有人家养。而牛则更不用提了,早在几十年前,平原地区的田间地头,机耕作业完全普及,耕牛时代宣告结束,谁还去费心费力把牛当宠物养?

不过,香坊村倒是一直有牛,哪怕是到了公元2004年了的今天,人们还能在傍晚时分听到耕牛晚归的“哞哞”叫声。不用问,这牛的主人自然是杨青生。

不过,杨青生不是那种固执且不知趣的人,他知道,在村里养牛是不成了,必须想点特别的法子。先不说别的,光是一到大热天,牛粪散发出的气味,让整个村子都笼罩在一股酸腐臭之中,估计除了像他这样的老人,没有人能够受得了。因此,没等别人提意见,他就把牛棚迁到了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深处。

早些年,曾有人给杨青生提议,不如把牛给卖了,反正也不用牛耕地了,趁着牛不算老一身肥膘能卖个好价钱。可还没等那人把话说完,脸上已经结结实实的挨了一巴掌。

在香坊村,打从杨青生掌权之后,没卖过一头耕牛,所有的牛都是在村里生老病死。不过,到了牛眼睛即将要永远闭上的最后一刻,杨青生会亲自动手杀牛,然后给每家每户都分上一点牛肉。在他看来,年老体迈的耕牛,最后为村民的餐桌奉上一盘菜,也是物有所值。

不过,杨青生自己从来不吃自家养的牛肉,而是会把自己家分到的那一小块,悄悄的埋在芦苇荡的深处。没事的时候,他就会去那片地方走走,那时候,仿佛一头头熟悉的耕牛又复出现在眼前一般,眼角总是湿湿的。

在如何处置耕牛归宿的这个问题上,孟庆繁虽然嘴上不说什么,但心里还是支持杨青生的。不过,他这会匆忙去找杨青生,可是与香坊村最后一头耕牛没有任何关系,倒是一路上不断出现的荒地在时不时的提醒着他,让他的眉头越皱越紧。

土地搁荒,这在香坊建村几百年的历史上,还是头一回出现。94、95年那时开始,村里年轻开始一窝蜂似的涌向西边:在离香坊百来里地的北京城南郊,有个叫亦庄经济开发区的地方,几乎是一夜之间兴起了上百家工厂。在那里,村民们随便找个厂子干三五个月,就比在地里忙活一年挣得都要多,而且还不用风吹雨淋太阳晒的,谁还乐意在村里种地?

一开始还好,出去了的年轻人,多半把土地交给家里的老人或者留守的村民种,真正荒掉的地并不多。可是,这一转眼十来年过去了,老人们更老了,多半再也干不动农活。这一点,孟庆繁是最有心得体会的,打从上了七十,别说挑担,连锄地都是动一下喘两口气。而且,最早坚守在村里的村民,比如像孟祥子这样的壮劳力,也都跑出去打工了,没了劳力,自然只能眼瞅着地里长荒草。田里的干得累人了,几个老农民凑一块在地头抽烟,东家长西家短的议论着。

眼前一片片野草疯长的土地,就像是长在心上的伤口,一阵阵的揪着痛,让老人们稀嘘不已。然而,有句话说,别人家的孩子,你看着着急,但骂不得更打不得。现如今,包产到户那么多年了,荒了地是别人家的,碍不着自己的事。即便是作为村里的**,孟庆繁和杨青生私下里说过几嘴,但最后也是相互呵呵一笑了之。

可是,这一回不同了,上面下达了红头文件,要求各村的地不得无故荒废了。所以,前阵子,杨青生派村干部给各家各户送去一份“关于村集体土地复耕复种的通知书”,要求那些地荒掉了的,要么自己找到人替种,要么服从村委会的统一安排,通过村民间相互转换,集中到一起,然后到外面去找人耕种。即土地长租。

这个决定,其实不是村委会的决定,而是村支委会上,杨青生一锤定音,然后以村委会的名义下发的。孟庆繁本是要反对的,但一想起那些野草长得比人还高的肥地,心头一软,表决时手就举了起来。

要说这个主意,从本质上来说是不错的,既解决了荒地无人种的问题,还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这也是符合上面的政策。在这杨青生的理解,就是:“村集体的土地是承包给你了,还承诺三十年政策不变。但是,那是要你去种的,现在你多年不种,荒那里了,就是违约行动,所以村集体有权收回处置。”

然而,杨青生没想到,村民们却抓住了他对外出租方案上的问题,从而引起了一场喧然大-波。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