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从1862开始 > 138章.铸炮

138章.铸炮

“实心弹的破坏作用完全取决于它飞出炮口后所具动能的大小,而动能则由炮弹的质量即重量与初速平方的乘积来决走,在初速一定的情况下,炮弹的重量愈大。其打击力就愈大,既然清朝的五千斤级大炮只能使用24磅弹,英制7280磅约合5538斤,而同样重量的欧洲火炮却使用68磅弹,相形之下,我炮之打击力自不如彼。战争期间时人有我炮炮子被碰回之说,指的是我炮射出之弹不能击穿英舰板壁。其中原因并非我炮之构造原理与基本性能如何落后,而正是因为炮弹重量不够的缘故。”

“霰弹,由炮**出后、散布面积广,对近距离集群目标施行杀伤颇有效力;清代前期的短管轻型火炮如威远炮、子母炮、劈山炮,都曾被用于发射霰弹,但自乾隆中叶以后似乎只以劈山炮作为霰弹专用炮。”

“空心爆炸弹,就是榴弹、击中目标时具有巨大的威力,即冲击波和弹壳碎片所生破坏作用。因此这是一种比实心弹更能充份利用火药爆炸力的炮弹,现在列强就越来越多着装备这种炮弹了。”

提到开花弹,贺公子还记得回到这里之前,看到的关于开花弹的描述,和左宗棠在西北发现前朝开花弹的感慨。不少人将清朝没有掌握开花弹看成是鸦片战争失利的原因之一。听到他们说到这里,也不由得注意。

谢长庚说道:“其实,清廷的炮弹铸造技术也与欧洲水平大体相当吧?据叶局长说过,1841年清国就用失蜡法浇铸炮弹,铸得的炮弹光圆无痕,实心弹方面自然性能相当。开花爆炸弹其实清军也有,但英军用的多,清军用的少,主要是因炮击的目标不同,所以所用弹种不同。开花弹有它严重的固有缺点,比如,很难让引信在准确的瞬时引爆;就是引信性能完好,也只有高度熟练的炮手,综合考虑距离、方向、敌上空爆炸高度等诸元以后才能进行射击。所以榴霰弹尽管成效卓着,使用尚不普遍。在战争初期英军开花弹,也就是曾给清军带来一定程度的恐慌而已,而英军也不是全发射开花弹,因为对付炮台防御工事坚固,开花弹根本无法破坏,所以也是大量使用实心弹。”

江泰安接过来说道:“开花弹也根本不可能破坏厚实的西洋橡木战舰船身呀,英军是为了消灭清军暴露的人员频繁发射开花弹,清军炮台重炮使用链弹、杠弹、实心弹,就是为了对付英舰。”

“清军自乾隆年间打金川之后,陆战基本已经不用重炮了,都是轻炮与鸟枪,用开花弹根本无威力,所以也早就不用开花弹了,因此清军炮手对开花弹无认识并不奇怪。英军动用开花弹后,由于清军对开花弹无认识,因此造成一定慌乱,朝廷官府很快将开花弹的实际情况通报沿海各地清军炮台。”

“中土本有此法,福建省新炮膛口过大,即用的开花弹,不足为奇。”谢长庚道,可以说除了开花弹,英军其它所有炮弹清军都已熟悉。所以开战初期,多数清军不识开花弹,英军也没有靠火炮打下任何炮台。

不错不错,贺公子心里赞同,清兵久不习野战,对于开花弹必然陌生,清兵炮队素质极差,遭到开花弹打击,没有掩体保护的炮兵会有伤亡,有些惊慌失措也是肯定的;而此类炮弹不但对于炮台,对于舰船也无异隔靴瘙痒。开花弹有无,对于战事确实影响有限。

在战争中,当尚未深入了解敌方火炮的构造原理的时候;所能直接感受到的就是他们打来炮弹的威力。鸦片战争中英方虽然仍在使用球形实心弹,但已大量使用新式爆炸弹,可以用普通的前装滑膛炮从兵舰上发射到相距较远的我方炮台,炸裂四散,致守台将士多有伤亡,军心惶恐,给清朝官员留有强烈印象,关于英夷炮利之说正是由此而生。

“八十年前,一个英国炮兵军官·亨利·拖拉普耐尔发明了榴霰弹。这种弹不像以往的霰弹那样一出炮口即飞散开来,而是被装在一个空心。弹壳内装有爆炸药,并且装有一个可像证在目标上空准时起爆的时间引信,兼有霰弹和爆炸弹双重性能,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时间引信,因此可以被装入长管重炮的膛底,而不是只能被置于炮口以短管炮发射,于是具有与球形实心弹相同的射程。其中装有起爆药的时间引信,既可用于榴霰弹,又可用于弹壳内不装霰弹子的普通爆炸弹,从而一般的球形弹都可被装人炸药、却不再有射程短和使用困难且危险的缺点,这种新式爆炸弹,包括榴霰弹,就是鸦片战争时英人炮利之说的秘密所在。”

谢长庚对开花弹不太信任,虽然听说这次征倭,不少有了开花弹,而且效果极佳,但耳听为虚。听到这里,谢长庚连连点头:“要是这样,征倭海战的事,信了。这可不行!咱不能等啦。”

“英人火器之利,这才见到关键所在。就是这时间引信。”林吉太恍然。

江泰安继续说道:“还有,就是火炮炮架方面,在开战当年就开始采用磨盘架,在炮架不做移动的情况下,就可以旋转炮身,也达到欧洲水准,不亚于英人。”

贺公子仔细研究过清军的火炮,认为战争之时,中国火炮的问题之一是命中精度不高。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火炮缺乏可以灵活转动的炮架。以火炮的机动性而言。

战争前后,清军对炮车、炮架不甚重视,许多火炮没有炮架,一些炮架只能调整高低夹角而不能左右活转,限制了射击范围。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一日,靖逆将军奕山等奏:“查从前旧式炮架笨滞坚涩,旋转不能如意,且系寻常杂木,木性松脆,一经炮发震动,榫缝开裂,既难取准,又不能再行施放。况从前所用炮位数百斤及一千斤上下者居多。”

就从眼下的几艘舰船上就可以知道,英军火炮都使用了统一尺寸的旋转炮架,为了便于机动,炮身可在分解后吊离炮架,装入专用炮箱;炮架用车牵引,可以迅速转移,设置新的火炮阵地。

至于双方火炮的射击精度,这时候的英军已对弹道学作过初步研究,瞄准器具也已具备,使之射击精度大大提高。《海国图志》中云:“……击八十丈以外,炮口加高,量高补坠。有量天尺插在炮口,以定远近。加高度数,折为尺寸以补坠数,兼炮架活动,上下四旁,多系滑车,轻快便捷,皆中国营兵所不习……其铸法合度,多以引门上长方形为表,或安头上或安尾后,或头尾皆安,亦合度数……演时或用千里镜,或就引门测试对靶,自一十丈至百丈左右,皆有逐处加高补坠高低转移。如击七八十丈及百丈,制一象限仪,插入炮口,如上段所述方法加高一度,至五十丈高八尺七寸四分,至百丈高一丈七尺四寸八分,攻击甚准。”

反观清军火炮射击,士兵大多凭经验。这使得双方火炮的命中率差距甚大。指挥火炮瞄准的象限仪,很多炮台已无人会用,要到处翻书现看。不过到1841年各炮台都已掌握了火炮瞄准。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