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郑老大没说话,他琢磨着这得要多少钱?虽然刚得了这么一笔,要是搞船厂,还又是香港又是广州,再买料造船招人雇洋人技师……
就听贺公子又说了,“钱吗?不用发愁,开办费有限,香港的船坞没多少钱吧?广州也花不了多少。咱们先和珠江伍家联系上,以后欧洲美国的事少不得能帮咱们。我再想想,再搞些银子……”
郑老大嚯的转过头来,盯着他看了半晌,咧嘴一乐,举起杯子,悄悄的说:“愚兄佩服呀!好兄弟!你就是再世诸葛……”
“别别,咱们一起撞大运!哈哈……我敬大哥!干!”
1870年以后,由于黄埔的船坞不能满足日益增大尺度和吨位的大火轮船进坞修理的需要,而香港已发展成为国际港口和增加船坞设施,尤其是九龙兴建大型船坞之后,那里也可以获得充足的淡水,至港的商船已不必专至黄埔补充淡水和用淡水冲刷船壳,所以修造船业务逐渐由黄埔向香港转移。
1873年,九月,黄埔船坞公司放弃了黄埔的业务,全力发展香港九龙的船坞。1876年秋,两广总督刘坤一以银8万元购买香港黄埔船坞公司在黄埔的柯拜、录顺、于仁3家船坞设备及其厂房,外商在广州经营的船舶修造业遂告结束。公司另在九龙红磡建造一座大型船坞,并沿用黄埔船坞的名称。
大量西方商船停泊在广州附近的黄浦港。真是帆樯如云,简直就是19世纪万国船舶博物馆,挂着各种旗帜的蒸汽动力的明轮暗轮、英国美国的飞剪船、西班牙荷兰葡萄牙三桅的二桅的帆船、浅水小火轮、驳船、红头船、渔船、舢板……
船靠了码头。在香港广州,英国人是老大,乘着两次鸦片战争胜利之威,英国船在粤港已经是可以横着走了。贺公子一行就是搭乘英国驻新加坡舰队的一艘运输船到达广州。
广州可以分为两个主要区域即外城和内城。内城任何外国人都不能进,因为里面住着总督和所有督府衙门的高官。城市建筑极为密集,没有一辆马车能俯身穿过建筑物前行。马路是花岗岩石板,铺出很宽的缝隙来排放雨水和赃物。低矮的砖房之间撑着草席或玻璃棚。每幢房子都用做商铺,街道则可称为各种商品和手工艺的市场。它的街道很窄,犹如一条长长的走廊在两边房屋招牌底下延伸。又因为常有大量行人充斥其中,很难通行。城市的沿江路为它增添了重要的色彩,欧洲商人在那里建造了漂亮的建筑,其中英国馆和荷兰馆堪称辉煌。
叫卖者为生活奔忙的喊声回响在耳边。酿米酒的,卖酸梅汤的,卖鲜花的;赶猪的、挑着担子卖猪牛羊肉、新鲜蔬菜的;变戏法、卖艺的,算命的,养蚕、抽丝、纺线、织布的;为了城市清洁挑粪、倒尿的;修补瓷器的,补衣物的……
僧尼在街头化缘,算命看风水的也有饭吃。一位和尚的苦行方式使人惊奇,他用长长的铁链捆在自己的身上,后面还挂着一个大铁锁,袒右肩并在此胳膊上缚一束燃香,左手持扇助燃。
凉棚里,一位工匠在做保险柜。由于广州的商业发达,制作保险柜成为一种行业。旁边店里是吹玻璃的,对面则是一位工匠在车玻璃鱼缸,可见此时中国的玻璃制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前面又有一个小铺,听见银钱的声响,小铺显然是卖木制品的,小板子、箱子、桨橹,一股浓郁的木香。两个中国人蹲在燃烧的煤炭旁,给美国和西班牙银圆烙印,一个盖上印戳,另一个用锤子击打,银圆戴着响声飞到一边,那里已经堆了很大一堆了。
在中国通行的外国货币只有银币,大多是美元和西班牙塔勒,而且只有那些具有中国某个银号的印戳才行。流通的钱币中很多假币,因此中国人付账很遭罪:任何钱币他都要在手上掂量掂量。
广州城四分之一居民都住在水上,这些小船很长,有三四个顶棚,中间高过两边;小船内部就是一个家,有小神像和全套家当;船尾放着几盆花草,小船很能装东西,收拾得干干净净。到处都是刨得很光滑的木头、芦苇编织的篮筐、竹竿搭成的横梁。如果下雨,就要立刻用芦苇遮挡住所有的窗户;小船上很阴凉,空气也清新。小孩子像**一样被绳子系着,以防止掉到水里。
坐着洋车的贵妇和骑着驴的小贩擦肩而过,衣冠楚楚的绅士和邋里邋遢的水手交错进退;花枝招展打着洋伞的西洋女人躲闪着表情木吶的苦力;满脸堆笑的商人们相互拱手作揖,中国话西洋画混杂在一起,居然谁都听得懂;挎着警棍的巡警吆吆喝喝,驱赶着乞丐;还有背上坐着红姑娘的伙计,一颠一颠的穿过人群……
百货杂陈的商行、带存货物的客店、门口站衣着干净的华人侍者的西餐馆,咖啡馆妓-院货栈赌场大烟馆挤满湿漉漉的街道两旁,招牌幌子几乎连成了片。高声大嗓的叫卖和叽叽喳喳的讨价还价,甚至偶尔还有几声叫骂,夹杂着几声孩子的哭声。
十三行位于广州城外,坐落在珠江河口。长约半哩,宽约六百英尺,十三行是最大一条街,整个区域被三条横街分成四个区域。住的差不多都是外国人。里面有十三栋建筑,由几个中国商人所建,后来租给商人作办公处和厂房。
第一区有荷兰行、希腊行和新英行。他们称自己为东印度公司。第二区是杂家行,有很多不同国籍的商人住在一起,包括旧英行、瑞典行、奥地利行、美国行等。在这两区之间,有一条叫做“猪巷”的小巷。第三区包括明华行,多由葡萄牙人占用、法国行和西班牙行等。第二区和第三区之间是由旧中华街所分隔。最后一区是属于丹麦行,由新中华街所分隔。
一小队人走进了十三行,这些建筑都是两层高,用当地的石和砖建造。这样的建筑的结构对于外国人来说,既宽敞,空气又流通。不像典型的中国岭南建筑,在洋人看来,有些阴暗憋闷。每栋行里都有商店、货舱和供家眷居住的地方。有些更有图书馆、弹子房和挂着巨大吊灯的餐厅,还有很大阳台,可以享受夏日的凉风。大部分外国人都顾有中国佣人、厨子和女仆。
街道两旁,布满了中国人经营的小商店,有卖食物、衣服、水果、蔬菜、肉类等。那时候的东西是决不会有农药残留转基因的吧?另外还有些店卖的东西比较昂贵,譬如象牙雕刻、珍珠项链、黄金和白银戒指和手镯、丝绸及各种各样的景泰蓝器具和字画。外国人在这里买每一件物品,都要售货员在票据上盖上红印才生效,否则当他们带着这些物品离开广州时,可能会给海关充公。
一行人里,郑炳勋在詹姆士舰长的“Comus”快舰上担任支应官,是个兵头将尾,但是对于整个舰务确是要面面俱到;江泰安担任过三等管轮,现在是一等炮目,轮机火炮的事门儿清。詹姆士先生给了假,正好作为郑老大的助手,在广州香港进进出出,一身英国海军制服很是管用的。陈逸杰带着几个手下跟班护卫。
在一家旅店门前停下,十三行共有两间旅馆,都是住一晚收一块钱。有着荷兰背景,又有英国舰队的关系,在这里住下不是什么问题。这里还有一间餐厅、一间有钟楼的教堂、一间图书馆、一间一星期出版两次报纸的印刷店。一间由美国来的伯驾医生主理的医院开在猪巷七号,主要诊治外国人,间或接收中国病人……丹麦行里还有一家咖啡店。
安顿了行李,留下人照料。其它人出了旅店,沿着街道来到餐厅。
几个人在餐厅坐下,还算好,行内通用的语言是英语,大略点了菜。膳食是西式的,有鱼、糕饼、火腿、家禽、葡萄酒和面包。穿戴整齐、面貌庄严的中国侍应,静默无声地站在椅子后,服侍主人进餐。
地道的法式,味道正宗,用料也不一般,只有陈逸杰吃得有点拘束,这假魔三道的西餐他还不太习惯,何老拔不时地笑他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