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霖一一道谢,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独还担心着王纲慧如的去处,一同前来的芸娘倒是看穿了她的心思,笑道:“姑娘安心当差,旁的不必担心,景萱姑姑早吩咐了,姑娘若想带几人一同前去也是可以的。”
慧如一喜,沐霖也放下心来,对芸娘谢道:“有劳姑姑了。”
芸娘离开后,沐霖转身对王纲慧如问道:“你们也听到了,日后我不再是什么主子,若你二人愿意留下来,我们便义同金兰,一起在司药局当差,你们想另奔前程的话,我也不阻拦。”
慧如性子单纯,于她而言,在哪儿当差都是伺候人的,与沐霖一起还有个照应,自然没有不从的道理。可王纲不同,当日跟了沐霖是看准了她日后必得宠幸,存了几分攀龙附凤的心思,如今看来,却是遥遥无期。王纲暗自纠结着,于理他该另谋出路,可这段日子相处下来,心里又有些舍不得。
沐霖明白王纲心里的顾忌,却也不逼他,反而宽慰道:“你与乾清宫的张公公有些渊源,离开玉琼宫后,他必会再为你谋个好去处,跟着我确实是受委屈了。”
听了这番话王纲鼻子一酸,说不上来得难受,入宫以来少有人关心他,这些日子以来沐霖待他不错,若真是就此分道扬镳,他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再细看沐霖,姿容秀丽,气质如兰,怎么看也不该是个当奴才的命,他不信自己看走了眼,一咬牙,暗赌了一把,跪地道:“奴才这辈子是认定了姑娘,姑娘去哪里去,奴才就跟到哪里,您就是赶奴才走奴才也不会走。”
沐霖一惊,忙扶起王纲,“小纲子,我受不得如此大礼,你快起来。”
王纲死活不起来,含着泪道:“姑娘若不答应,奴才便不起来。”
沐霖见他态度坚决,便颔首允了他,王纲喜极而泣,这才由着沐霖扶他起身,又听她道:“日后我与你们便是一样在宫里当差,你们再不许行此大礼,也不能自称奴才了。”
王纲慧如又是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倒是沐霖见了二人呆愣的样子逗地一笑,佯装恼怒道:“若你们还这么称呼,被别人听去了,得骂我摆谱了,日后管我叫姐姐就行。”
二人想想也是,便应下来。定了之后,几人自忙着收拾东西,慧如坐在木炕上边叠着衣物,边对沐霖道:“在司药局当差算不得好,也算不得坏,但好歹是乾清宫的人,往后还有出头之日。”
王纲气喘吁吁地抱着一摞书,走进芝兰斋,听了慧如的话,插话道:“依奴才看,太后是留了几分情面,日后姑娘也不必夹在太后与皇上之间为难,这算是因祸得福了。”
沐霖却是喜忧参半,喜得是暂脱了眼前困境,忧得是往后的日子该如何走下去。她站在紫檀案桌前,挑拣了几样日用的纸笔,放在蓝布包里,叹道:“是福是祸,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待回头一看,就见王纲抱着一摞老高的书,她不由得一愣,却听王纲喘着气问道:“姑娘,这些书都是皇上御赐之物,咱们几个人怕是拿不动,须得叫几个人来帮忙?”
这些书多是善本、孤本,于爱书者而言是千金不易之物,若是平日,沐霖必是手不释卷,只是当下却不得不舍之不用,她暗叹一声,吩咐道:“留在这里吧,到时候自有人打理。”
还不及王纲反对,慧如就跳出来道:“那怎么行,凡御藏之物皆有款识,姑娘随意落在这,若被人告去了,可担罪不起。”
“是啊 。”王纲也附和道:“别说是皇上了,就是一般人赠的东西姑娘一样都不受,也显得没了人情味。”
被王纲这么一说,沐霖犹豫了一阵,终是叹道:“那就一起带过去吧。”
几人花了半日功夫,收拾妥当,在午时前就到了司药局报道。沐霖与慧如在一处,王纲则调去了御药房,司药局属女官,御药房属太监,职责却大略相同,主掌御用药饵,与太医院官相表里,三人虽不在一处,日后却也能时常见面。
却道沐霖调往司药局一事皇帝竟是蒙在鼓里,这几日忙着大婚事宜,许多事顾不得,心里也还恼着沐霖,便没再去玉琼宫。忍了几日,终究忍不住,又舍不下面子,心里抓心挠肝似的,还是张彬想了个折中法子,打发高愚送些御用之物,以表心意。听闻沐霖收下这些东西,皇帝心里这才舒坦了不少,批了折子,心里还在犹豫着要不要去见她,不想,玉溪、秀荷领着司衣局的几个宫人进了东暖阁,手里却端着大婚时用衣裳。
玉溪禀道:“主子,大婚时的新衣做好了,您先试试,看合不合身?”
皇帝大婚时并不止一套衣服,须用到有衮服,燕居服,常服,不同的场合要穿不同的衣服,相应的冠冕、鞋袜也不同。皇帝斜看了一眼朱红的新衣,略有些刺眼,她淡淡道:“尚衣局量过尺寸,想来不会出什么差错,就不必试了。”
玉溪笑道:“那可不合规矩,就是普通人家也得先试新衣,皇上大婚更非一般,出不得差错。”
皇帝微叹了一气,却无可奈何,只好走进隆福堂,由着二人为她换了衮服,又摘去平日戴的金冠,换上十二旒冕。玉溪打量了一番,原本的玄色衮服改为大红,显得喜庆许多,人也精神了不少。她愣了片刻方轻拍了双手,秀荷就带着宫人将丈余高的铜制穿衣镜抬放在皇帝身旁,皇帝颇有些怏怏地转过身,看着镜中一身喜庆的自己,喃喃问道:“这身衣服穿在别人身上该是更适合吧?”
玉溪一惊,不知皇帝是何意,暗自思忖了一番,方回道:“主子万金之躯,旁人岂比得了?”
皇帝并不理会,呆呆立在铜镜前,过了半晌转身吩咐道:“这新衣很合身,其他的就不必试了。”
作者有话要说: 注:
〔1〕数据大体参考明张学颜著《万历会计录》及《明实录》,明代漕粮前后期不等,但大概一年为四百万石左右。太仓储粮最少为正统四年的61万石,最多为万历十一年的1818万石不等,一般为五六百万石,此处取折中数。
〔2〕纸钞始于北宋川蜀商户所印之交子,南宋又有会子,并流通于全国。元代,纸钞大兴,元中统年间,发行中统交钞,后又发行至正宝钞等,做为国家唯一货币通行于市……明承元制,亦发行宝钞通行于世,并禁民间白银私自流通。但纸钞易损毁、造伪,弊端良多,且政府财政管理不善,常滥发宝钞以解财政之困,致使宝钞信用极低,百姓多不用。民间私自以银交易,官府屡禁不止,自弘治以后,白银流通愈加频繁,地理大发现使得美洲白银大量涌入中国,白银作为通行货币的地位愈加稳固。
明政府一旦出现财政危机,便以宝钞充为官俸,而苏合、麝香等中药材也是应对国用不足的手段之一。
此类记载《明实录》中涉及良多,此处但略论一二,以备诸君解惑,若有兴趣者可再探,无则不必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