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天恋 > 五十二(大结局下)

五十二(大结局下)

宋良骥也不在意,将手中的明胶片和卡片,朝讲台上一放,平静的对在场的领导和专家们说:“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会议临时给了我们一个发言的机会,我们没有来得及进行充分的准备,在这里我表示歉意。”

“废话!临时安排怎会让你充分准备。”小廖小声地对冯祥西说。

冯祥西听了,笑了笑。就是再老实忠厚的人,身在601所,也不可能为宋良骥说话。

宋良骥早就考虑好了,与孟良柱争论鸭式布局和边条翼的优劣,一句两句说不清,这又不是争论的地方,必须以超前的眼光,独到的见解,针对对手的弱点,来阐述自己的方案。只见他目光炯炯,神采奕奕,用他那带有浓重的昆明口音,说:“同志们,十年前,我国既与苏联对立,又与美国对抗,战略态势十分险恶,两大阵营无论哪一方在我国周边采取军事行动,都将对我国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老一代革命家及时调整外交战略,提出‘一条线’的外交方针,联美反苏,暂时缓解了东边的压力;但在我国的‘三北’地区,依然存在着苏联的严重威胁,刚刚量产的米格29和已经首飞的苏27负责夺取制空权,‘逆火’式轰炸机可以深入我国一千多公里的腹地,超音速低空突防,轰炸我国的战略目标。它们每时每刻都在威胁着我们的天空。说实话,我们的歼六、歼七,是战胜不了它们的。军事科技的发展必然会引发新军事思想的变革,新军事思想又催生了新的战争模式。我们预测,未来的战争,攻击的重点,已经从地面转向空中,从近距格斗转向超视距打击,从尾后攻击转向全向攻击。你想‘空中拼刺刀’?我的同志哥,你还找不到人呢?!”

宋良骥幽默诙谐的讲话,引起了与会人员的笑声。

“今后,我们的仗应该怎样打?”

新鲜!宋良骥的开篇发言,别具一格,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

会场上静悄悄的,绝大多数人的目光,都投向了讲台上的宋良骥;正准备上厕所的一些人,也停住了脚步,驻足聆听。

空军装备部部长魏钢心里想,设计师的思维都是超前的,我倒要看看,宋良骥勾画的未来空战模式,究竟是个什么模样?

魏部长身旁,坐了一片身着绿色军服的军人,其中不少人掏出了笔记本,迅速地记录起来。

孟良柱坐在前排位置,聚精会神的听宋良骥的发言。从他的气度来看,此人沉稳心细,遇事从容。此时,他边听边想,宋良骥开篇就讲未来空战,这番话是什么意思?

宋良骥继续说:“未来战争,如果敌人侵犯,地面的远程预警系统,在五百公里左右,就会发现敌人的打击机群。我军紧急起飞,加速爬升,在七千米左右的高空,超音速飞行,迅速到达战区。在离敌机一百公里左右,机载雷达发现目标,七十公里左右锁定、发射导弹!消灭了大多数敌机之后,冲上去,与漏网的残敌机动格斗,发射红外导弹。完成任务后,超音速脱离。因为高速飞行,会让雷达波束偏离,减少被发现的几率。所以,我们研制的新歼,一定要具有全天候作战、高速接敌、高速脱离、超视距打击的能力!”宋良骥喝了一口水,结束了他这独特的开场白。

空军装备部部长魏刚快速走到会场门外,对正在吸烟的不少部队代表说:“快,快进去,宋总的发言相当精彩!”

出去上厕所、吸烟的人快速回流,会场上鸦雀无声。

宋良骥的发言,得益于他长期以来,对空战战术的超前研究。他身在书斋,却注视着世界上发生的每一场局部战争;他又到部队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这使他具有了从我国面临的主要威胁、未来战争的需求来研制战机的思路。

小廖的乐观情绪正在慢慢消失。他隐隐约约感到,形势有变,必须立即制止,决不能让它蔓延。他站起来,无理的打断了宋良骥的发言,大声说:“宋总,这不是写小说。”

“哪有这样做学术报告的!”另一个小伙子也站起来责难。

“下台吧!别丢丑了。”小廖嘲笑他。

“你说该怎样做学术报告?”魏部长站起来,反问小廖。

小廖被魏部长问得瞠目结舌,不知如何回答。

“告诉你,这是优秀飞机设计师的超前目光!”魏部长的双眼盯着他。

“不准捣乱,谁捣乱,就给我出去!”不少军人大为光火。

来而不往非礼也。小廖的无礼举动,让宋良骥的内心增添了愤慨。在这种场合,他本不打算戏谑对方;现在,孟良柱的座下,把刀都架到了自己的脖子上,不出剑,岂不是懦夫!他盯着孟良柱坐的方位,幽默地说:“如果我们只研制白天型的作战飞机,敌人夜间进攻,我们是不是要提前通知他们一下,对不起,我们还没有全天候的飞机,无法起飞,你们明天上午再来如何?”

宋良骥感到还不过瘾,提高了嗓音,又补上了一句:“空战的时候,敌机在离我机七八十公里的地方,向我们发射中远程导弹,我们是不是要给他理论理论,发射中远程导弹那算什么本事?!有本事的,我们贴身格斗,怎么样?!”

幽默的反唇相讥,更具杀伤力。

宋良骥的话还没有说完,会场上就爆发出一阵会心的笑声。

坐在前面的一些人,还转过头看着孟良柱。

让孟良柱在一百多名领导和专家面前出丑,这对于一个有声望的人来说,无论如何,也是接受不了的。孟良柱的脸一下就红了,心里更是倒海翻江。小廖的表达方法虽然有点过火,但他的意思是对的,我们不能用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来做飞机设计方案的汇报!而你这个宋良骥,在这种场合,居然讥讽我们的方案。退一万步讲,即使我们的方案不如你,你也不应该嘲笑。孟良柱越想越气,气到极处,竟在他心田里播下了仇恨的种子,他发誓要报这一箭之仇!

如果是一般人,遇到这样的窘境,定会低头掩饰自己,但孟良柱就是孟良柱,他仍然高昂着头颅,两只眼睛盯着宋良骥,没有丝毫胆怯之意。

坐在中间位置上的张倩,还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真刀真枪的搏斗,心里有点发慌。

而坐在她身旁的谢平却酣畅淋漓!老宋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扭转本已注定失败的局面,这种谋略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女同志心细,张倩敏锐地感觉到,良骥这样肆虐对方,会不会引起专家们的反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她不自觉的攥紧了自己的手。

张倩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坐在他们前面一排的,就是航空界的气动专家,有程纬禄总设计师、罗时钧教授、容耕教授、吴洪聪教授、乔正良工程师。容耕教授此刻心里已经充满了愤怒,他小声对身旁的吴洪聪说:“如果他们再这样互殴,我就离场。”

吴洪聪教授对他说:“容老,你就当看戏好了。”

宋良骥好像看出了他们的想法,话锋一转,直奔主题。他稍微提高了自己的嗓门,说:“为了满足未来空战的需求,达到三代机的标准,我们的新歼方案准备采用以下三点关键技术:一、研制先进的航电设备和多普勒雷达,让新歼具有全天候作战的能力,超视距打击的能力和下视下射的能力。我们过去的普通脉冲雷达,只能平视和仰视,不能下视。照到地面,雷达就是白花花的一片。七十年代中期西方诞生的多普勒雷达,可以在脉冲方式工作的同时,利用多普勒效应来区分目标和杂波,使得机载雷达真正具备了下视下射的能力,全天候、全空域作战。目前F16安装的多普勒雷达,搜索目标的最大距离,达到了130公里,导弹攻击的距离达到70公里。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这样的雷达和导弹,但研制一型跨代的歼击机,我们就必须奋力追赶,达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宋良骥第一次在我国引入了下视下射、超视距打击的概念,在座的不少人过去闻所未闻,特别是军方的领导和专家,一下解开了心中多年来的纠结。魏部长点点头,对身边的那位年轻军人小声说:“这个方案的设想好,宋总不简单!”

宋良骥没有留过洋,是本土培养起来的科学家,但他是唯一打过仗的飞机设计师。他是我国飞机设计战术技术论证气动布局学科的主要创始人,对未来空战的模式、军事思想的变革,作过系统深入的研究,这对他具有宽广、高远的视野,前瞻性的设计思想,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次,他就是凭借着这种前瞻性的设计思想,一击致命,没有给老大哥所一丝面子;看来他要虎口夺食了。

谢平听后心里直乐;尹老拐更是喜形于色。

良骥怎么平时没有跟我说过?他的胸中怎么能装有这么多知识?!张倩开始佩服自己的丈夫。

能够针对国家面临的主要威胁,来研制新型歼击机,这个思路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孟良柱心中暗自赞许。

突然,他心里猛地一惊,连我这个对手都在为宋良骥的方案叫好,我们的方案危唉!

决不能轻言放弃!他搓了搓脸,呼出一口气,沉下心来思考。他必须从宋良骥的发言中,找出他们方案的漏洞,为反击做好准备。

宋良骥看了看手表,时间过的真快,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五分钟,必须简明扼要的阐述第二个问题,留下充足的时间,亮出他的‘杀手锏’。他换了一张明胶片,在影幕上打出了新歼的挂载图,然后加快语速说:“第二、我们打算采用新型承重结构,使新歼具有多功能的用途。第三代歼击机不仅要有制空能力,还应该具有强大的对地打击能力。由于我们的方案采用了小展弦比的切尖三角翼,激波阻力小,因此具有较好的超音速能力,但这种三角翼的飞机,机翼单薄,承载能力低。我们打算采用新型结构,增加新歼的挂载能力。我们方案的挂载能力虽然比不上F16,但也达到了六吨。能够挂载中远程空对地导弹和国产各型航空炸弹,攻击敌人的重要目标,使我国拥有一支全天候作战、全疆域到达、攻防兼备的强大空军,给对手造成强大的震慑。”

宋良骥带有煽动性的语言,让来自部队一线的评审代表激动起来,他们带头鼓掌。瞬间,掌声响彻会场。

老是国土防空,我们的空军将士弊得太久了。掌声中,有几个年轻军人站起来,大声说:“能挂载六吨已经很不错了,轰六最高才挂载9吨。”

“我们要用这种飞机,打到敌人老窝去!”

“并敌一向,千里杀将!”

胜利的天平正在向宋良骥倾斜,尹老拐借着掌声,高兴地对谢平说:“宋老鬼真牛!”

张倩则敏锐地感觉到,良骥定下的指标太高,实现起来,不知要花费他多少心血。

孟良柱和张倩想的一样,宋良骥要把方案变成现实,是非常困难的。但具体到什么问题,他一时还说不上来。反击是需要突破口的,他穷尽思虑,也没有找出来。不要着急,狐狸的尾巴迟早是会露出来的。再说,现在也不是时候。兵法云:一鼓猛,再鼓衰,三鼓竭。先让他折腾一下吧!

会场上的掌声仍在继续,熊副部长站起来,鼓了几下掌,然后,用他那特有的姿势,双手向下压了压,会场上的掌声渐渐停了下来。

宋良骥看到大家的支持,也用他特有的方式答谢,左手握着右拳,合于胸前,作了几揖,然后把新歼三视图的明胶片,朝投影仪上一放,屏幕上立即显示出新歼的英姿。

啊!这是一架全新布局的歼击机!我国过去的战机,都是机头进气,宋良骥的方案居然在主翼的前面,加装了一对前翼,充满了西方战机的科幻色彩。令人耳目一新!

可惜的是,画面线条太细,坐在前排的领导和专家,还可以马马虎虎的看个大概,坐在中后排的就是雾里看花了。

幸好在座的领导和专家,都这个行业里浸润了数十年,他们粗略一看就知道,他们的方案来自于歼九;就业内的共识来说,歼九的性能是远远高于歼13的,可惜歼九胎死腹中,现在的新歼方案,就是歼九的涅槃。

宋良骥侧过身来,让在座的领导和专家看清屏幕,片刻之后,他拿起桌上的卡片,看了看,不慌不忙,娓娓道来:“第三,我们采用了鸭式布局。鸭式布局自诞生以来,它优秀的气动特性,吸引了世界上无数的航空科学家,争相研究,但由于配平问题始终解决不了,都折戟沉沙。1962年,瑞典萨伯飞机公司重拾鸭式布局,他们研究了十七年,终于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架鸭式布局的战斗机——萨伯37。六十年代中期,我们着手研制歼九,由于空军给我们的战术指标太高,升限两万六,速度两万六,我们研究了五种气动布局,都不能满足空军的要求,最后在鸭式布局具有大升阻比的诱惑下,我们开始研究这只‘鸭’。当时,瑞典人的鸭式布局正在研究,另外由于那场运动的原因,我们当时也不可能接触到萨伯37的学术资料,只能自己琢磨,经过上万次的吹风试验,终于解开了这道困惑航空界半个多世纪的难题,获得成功;成功的方法就是‘近距耦合’。”

一个具有天才禀赋的人,是不会遵循常人的思维途径来考虑问题的。宋良骥在前人统归失败、瑞典人的研制动向、不得而知的情况下,别出心裁的推出了近距耦合的设想,真是天才的构思!

在场的多数专家,特别是军队的领导,都向宋良骥投去敬佩的目光。就连对手孟良柱的心里都承认,这是一个相当先进的气动布局。

近距耦合,瑞典空军现役的主力战机就是这种布局,赢得了很多国家的订单。我们竟然是和他们同时开始研究的。不简单!看来外界不少人说宋良骥是工农兵大学生,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只是文人相轻的说词;从研究成功鸭式布局来看,宋良骥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还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空军装备部魏部长对宋良骥又高看了一眼。

学问大的人,他的面容与一般人都不一样。你看宋良骥的长相,五十一二的年纪,已经谢顶,花白的头发,梳向一边,企图掩盖已经稀疏的前额;长方形的脸盘上,两道浓眉,流露出一股英气;浓眉下有一双深邃的眼睛,显示出他内心有丰富的知识,独到的见解;而目光又是那么慈祥,让人一见,就感觉到十分亲近;笔直的鼻梁加上大蒜似的鼻翼,显示出他豁达大度的性格;只要他笑起来,就会显出稍微高一点的颧骨,让人感到这又是一个幽默、有趣的人;特别是他那张嘴巴,只要抿紧,就会显出他的刚毅和坚定。

坚持是宋良骥的一大优秀品质。歼九的前五个方案统统失败,但他们仍然没有停止探索。成功往往就在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宋良骥来到屏幕前,指着屏幕上显示的鸭式布局图,开始阐述涡流的产生、发展和破灭。屏幕上没有涡流的显示图,宋良骥只能用指示杆,指示涡流形成和发展的方位。好在他这是理论阐述,台下在座的专家没有产生质疑。宋良骥用了一连串的数学公式,来证明涡流的流场。

这就够神奇的了!蓝天里的风,无影无踪,宋良骥竟具备一双慧手,让它卷成漩涡,流经机翼的上面,产生升力;这种梦幻般的风,在发动机的推动之下,能让钢铁雄鹰自由飞翔在九天之上,构成了一个奇异的科学迷宫。

“老宋的记忆力怎么这样好?我们在蔬菜大队搞的那一套,他还能记得一清二楚。”尹老拐对张倩说道。

“你看他没事就在琢磨,天生受累的命。”张倩不但没有赞叹,反而埋怨。

宋良骥在艰苦中追求,在艰苦中探索,在艰苦中奋斗,用心血浇灌出的这朵科学奇葩,张倩不夸,总会有人夸的。

坐在专家席上的程纬禄总设计师听了之后,对坐在身旁的荣耕教授说:“容老,我们评审过他的鸭式布局,但理论阐述还是第一次,钻得很深啊。”

“噢,噢。”容耕教授表示赞同。他接着说道:“比孟良柱钻得还要深。”

罗时钧教授感叹道:“后生可畏喓!”

科学不能仅靠理论上的阐述,就是你有七寸不烂之舌,牙不能让人信服,必须要有科学试验结果。

坐在601所区域里的小廖首先发现这个问题,他清楚的知道,国内只有北航才能识别油流谱,别他院所还没有开展这项研究。宋良骥只是一种推测,一种假说。于是,他站起来,对宋良骥说:“你就是吹破天,也没有人相信,拿出风洞试验的油流图吧!”

“对不起,我们没有油流图。”宋良骥不卑不亢。

“没有油流图,你就是一个骗子。”年轻人说话可不客气。

熊志丹在台上看了一眼小廖,皱了皱眉,但没有制止;他喜欢台上台下互动,这能把问题说得更加透彻。

“你这个小伙子,怎能这样说话?”罗时钧教授发话了。

但容耕教授马上就替小廖辩护:“小廖话糙理不糙,科学不能演绎,要靠数据说话。”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