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天恋 > 四十八

四十八

决战的时候终于到了。

三机部召开的歼九与歼13的方案论证会,在南京举行。

出席会议的代表有一百多人,熊志丹副部长主持。开幕的当天,王百寿总设计师和谷诵芬总设计师,向大会汇报了歼九和歼13的方案。

第二天,分组讨论。会务组将各位专家,按专业分为总体、结构、仪表电器、发动机四个组。不用说,总体组的评审最为重要。

总体组的会议室足有四十多平方米,白色墙壁,水磨石地面。中间安放着长长的回型会议桌,两边各设有十几个座席。每个座位前,都有座位牌,除了茶杯、擦手毛巾,还摆了歼九和歼13的概念设计方案。

出席会议的代表们陆续走进会场,他们举止庄重,神情严肃;坐下后,有的只是相互间简单的打了一下招呼,有的用桌上的毛巾擦擦手,就埋头看起方案来。即使有个别的在交谈,声音也放得很小。

三十个座位,座无虚席。朝着门的那排座席,中间位置安排的是熊志丹。他还没有来,会议肯定由他主持。他的左边是六院的林鸿志副院长,还是一些不认识的领导;601所边条翼研究团队的三位大将,谷诵芬总设计师、孟良柱和冯祥西,因为是被评审的对象,坐在最边上。熊志丹的右边,是航空界著名的气动专家,仅我们认识的就有626所的程纬禄总设计师,西工大的罗时钧教授,北航的容耕教授、吴洪聪教授、乔正良工程师。

背对门的这一排,是军队专家,最中间坐的是空军前任装备部长侯继远,两旁分别坐的是现任装备部长魏刚和科研部部长魏凤和。王百寿、宋良骥、谢平、尹僚冠和部队的专家们坐在一排,与601所边条翼团队相对而坐。

看得出,参加评审的专家,人数之多,规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

王百寿总设计师进来时,专门走到对面,与谷诵芬握手;宋良骥则与侯继远互相热情的问候;谢平、尹老拐就不管那么多了,他俩一头扎到自己的座位上,只是朝冯祥西点点头,就埋头看起歼13的方案来。至于孟良柱,他们就像路人一样,谁也不尿谁。

最后进来的是熊志丹,他一进门,所有的人都纷纷站起来,不少人向他点头致意。他与侯继远主任、魏刚部长、林鸿志副院长、程纬禄总设计师等一一握手后,来到自己的座位,刚坐下,秘书就给他送上了会议的文件袋。他用毛巾擦了擦手,然后对侯继远主任、魏刚部长说:“侯主任、魏部长,我们开始吧?!”

侯继远、魏刚朝他点点头。

熊志丹从文件袋里拿出文件、笔记本,放在面前,又拿出一支削好的红铅笔,捏在手里,转动了一会,用和蔼的目光,扫视了一下会场,说:“昨天,大家听取了两家的方案汇报,今天,我们来论论他们的长短。这次评审,关系到两家方案的命运,大家要实事求是,作出评价。谁先来?”

“我来。”吴洪聪教授抬起头,摘下眼镜,拿在手里,说:“两个方案我们都听了,也看了,对比起来,边条翼布局要占有一定的优势。鸭式布局性能虽然不错,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搞成功过,风险不容忽视。边条翼布局结构简单,升力好,更加容易实现。”

“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侯继远说:“鸭式布局的歼九,比边条翼布局的歼13,性能高出了一大截。特别是飞机的升力,歼九在中等迎角的时候,升力就开始直线上升,歼13一点还没有。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我们不能因为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搞成过,就把他舍弃。请问,喷气机取代螺旋桨飞机的时候,又有哪个国家搞过?”

刚开场,就硝烟四起。看来今天必有一场龙争虎斗!

今天是决定两个方案命运的时刻,每一个人的表态,都关系到歼九的存亡。谢平在他的大本子上,画了一个统计表,按照每个人发言的先后秩序,写下他们的名字,他们的结论。

“熊部长,我来说两句。”容耕教授请求发言。

“请讲。”熊志丹礼貌的对他说。

容耕教授大眼皮一翻,用他那鼓胀的眼睛看着侯继元说:“关于升力,两种方案,各有千秋。歼九从中等迎角开始,就有升力,这的确不假;但在大迎角的时候,升力就比歼13差了,这就保证了歼13在亚跨音速时的机动性能。在高速性能方面,由于边条翼的后掠角大,其减阻作用可以与细长翼媲美,所以,边条翼布局也具有良好的超音速性能。”

“你那是纯理论。”魏刚部长拿出一张他自己画的性能对比图,向对面的专家们做了展示之后,说:“我们用两种机型的性能说话。我将两种方案的性能,作了一个对比,歼九最大高度能够达到两万三,最大速度更是惊人,居然达到了两点五马赫。而歼13的最大高度只有两万米,最大速度只有两马赫。我只能说,歼13比歼七、歼八好一点,与歼九差了一大截。”

魏刚部长抓住了歼13方案的要害。

开局就是学院派与军方的对决,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战;但随着罗时钧教授的发言,形势就一下大为改观。

“我说一点儿。”罗时钧教授咳嗽了一声,说:“歼13亚跨音速的机动性能还不错,高空高速性能实在不敢恭维,与歼九比较起来,还有一段差距。”

部队的其他代表接着纷纷发言:

“歼13离部里定的指标相距甚远。”

“这个方案不行。”

会场上的多数军内外专家众口一词,纷纷否定歼13方案。

宋良骥的心里,荡漾着一种快感。

尹老拐甚至攥紧了拳头,在胸前连连挥动了两下。

王百寿转过身来,对宋良骥、谢平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谷诵芬老总的脸红了,难受的低下了头。

孟良柱开始还阴沉着脸,听到后来,居然还淡淡的一笑。他侧过脸,问熊志丹:“部长,我作为被评审方,能说几句吗?”

宋良骥的心,一下扑通扑通的跳起来。他有一种预感,孟良柱的发言,必将搅起一股腥风血雨,自己的方案,今天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当然可以。”熊志丹笑着对他说。

“我从最近一期北航的学报上,看到了一则消息,美国对鸭式布局也作了深入的研究,验证机就造了两架,但为什么在新一代战斗机的招标中,鸭式布局都惨遭淘汰,参与竞标的两款机型,F16,F18,恰恰都是采用的边条翼布局,这是为什么?”

这一招太厉害,直指宋良骥的死穴!

这个家伙坏就坏在这里,表面上温文尔雅,提的问题却刁钻刻薄。明眼人一听就知道,他在诋毁鸭式布局,但让你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谢平的心激烈地跳动起来,似乎蹦到了嗓子眼上。孟良柱把刀尖抵到了宋良骥的心窝窝上,我倒要看看,他如何招架?!

他和尹老拐不由自主地侧过脸,看着宋良骥。

宋良骥镇定自若,笑了笑,开口说道:“良柱设计师,我这里也有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正好可以回答你的问题。”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有意思!大家一起把目光投向宋良骥。

只见他不温不怒,非常理性的说:“不知道你研究过没有,歼九和歼13使用的都是涡扇6发动机,为什么歼13只能达到两马赫,而歼九能够达到两点五马赫?这是什么原因?”

孟良柱做梦也没有想到,在这种情况下,宋良骥竟发出了反问。他由于没有准备,一时没有回答。

“算了,你不用回答了,我来说。这个原因就是,气动布局产生的作用。可以这样说,鸭式布局具有最佳的气动效益。我总结了这样一句话,叫做‘动力不够气动凑’;美国有强大的发动机做后盾,还要这既费时、又费力、还增加重量的鸭式布局干什么?!”

宋良骥的话,象一记重锤,直击歼13的要害,令所有人为之一震。这个宋良骥,还真有点名堂。

孟良柱听后,虽然震撼,但丝毫没有把他必胜的信念击垮。他继续发问:“客观一点讲,鸭式布局与边条翼布局,都是新一代的升力布局,比上一代的气动布局要先进得多。但凡事有利就有弊,这两种布局在带来高升力的同时,也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这个缺陷就是上仰发散。请问宋良骥组长,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王百寿听后,轻蔑的笑了。他替宋良骥作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早已解决了。不过,解决的方案,是宋良骥同志用鲜血换来的。”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