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良骥呈上去,风院长和几位专家聚精会神的看起来,不时对一些关键问题还详细作了询问。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天渐渐暗了下来。
“好啊,你们的工作做得很好!”风院长最后长长地吐出一口气,舒展开眉头,兴奋地拍了一下桌子,慢慢站起来,对林鸿志说道,“刘所长,你们所可真是卧虎藏龙啊!依我看,打开新歼这把锁的钥匙,就在这双发的方案里!”
宋良骥听了风院长的话,有些激动,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多年的心血没有白熬,他想为祖国设计战斗机的夙愿,今天总算看到了一线曙光。
“小宋呀,你能不能辛苦一下,加个班,把你们设计的这个机头进气的双发方案,做个模型出来,在明天的会上,直观的给与会的同志们讲一讲!”风院长拍拍宋良骥的肩膀,对他说道。
“是!”宋良骥立正,行脱帽礼。
“你是哈军工毕业的?”风院长问。
“是的。”
“几期?”
“三期。”
“喓,记不起来了。”风天一想了半天,怎么也想不起来。
“你是教育长,我是一个普通的学员。”宋良骥的意思是,你怎会记得我。
“就是获得57年哈尔滨市劳动模范的那个。”熊志丹不仅聪明,而且对宋良骥的履历非常清楚。
部队上的人极少获得地方政府的奖励,这让风天一一下就想起来了。他对宋良骥说:“你就是在松浦区大堤决口,跳进洪水,带头用身体拦洪的那个?”
“是的,教育长。”
风天一转身对几位专家和所领导说:“那次的洪水可真大,松花江超过历史最高水位,丰满水库还要泄洪;大堤泡了二十多天,洪峰一来,多处决堤,多亏了我们部队的干部战士噢!”
“你不是要求我们人在大坝在嘛!”宋良骥没有居功自傲。
“好,还记得我们哈军工的校训吗?”风天一侧过身,问宋良骥。
“记得。”宋良骥胸脯一挺,背诵起来:“忠诚奉献,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求真创新!”
“希望你牢记校训,再接再厉,为我们国家的航空事业,多做贡献!”风天一勉励他。
“是!”宋良骥“啪”的一个立正,举起右手,向将军致脱帽礼。
一夜秋雨一夜寒,尤其是东北,更加明显。
宋良骥身穿陆军棉军服,走出办公室,深深吸了两口这雨后清新的空气,顿时感到人清醒了不少。
昨天晚上,他和谢平、尹僚冠几乎一夜未眠。他们一边画图,制模师傅一边下料;图画好了,又和师傅们一起制作,车、镟、刻、磨,一直干到凌晨四点,才把模型做好。谢平拿起模型,又打量了一遍。宋良骥一把夺过,对他说:“来不及了,赶紧上漆。”
“干不了。”尹僚冠不让。
“总比不上强。”宋良骥将模型递给制模师傅,对他说:“蒋师,上薄一点。”
“没问题。”蒋师傅接过模型,喷漆去了。
也就是两三分钟的时间,模型就喷上了军灰色。
宋良骥巡视一周,从墙角落拎来了电风扇,用手拿着模型,对着电风扇,吹起来。开始还不觉冷,吹了一阵,手指冰凉。
“你怎么这样笨!”尹僚冠找来一个废弃的铁架,小心从宋良骥的手中接过模型,架在铁架上。
“你这家伙,总是投机取巧。”宋良骥笑了起来。
“我这是废物利用。”尹僚冠一本正经的回答道。
“得了吧!”宋良骥把手伸进衣袖里。
初战得胜,他们三人围着模型,开心地笑了。
宋良骥揉了揉发涩的眼睛,用冷水抹了把脸,一手夹着资料,一手提着模型,满怀信心地向会场走去。
今天会议的议程,是全体与会者听宋良骥汇报他的双发方案。
这是一个极其严肃的会议,会议将决定我国新一代战斗机的命运。象这样的会议,根本就轮不上像宋良骥这样的航空界的小字辈出席,要说汇报方案,起码也要副总设计师以上的领导才够资格。可命运偏偏安排他上会汇报,这就应了那句格言,机遇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宋良骥赶制出来的模型,到会上一亮相,大家立即就围了上来,抢着看。
但看了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有些人心存疑虑,有些人不屑一顾,还有些人甚至带有几分讥疯的味道。
要知道,这是我国将要研制的第一架超音速战斗机!在单发方案期间,孟良柱出手的作品,那都是几个才高八斗的总师、主任精雕细琢出来的;如今,一个初出茅庐的小青年提出来的方案,能行吗?
大家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窃窃私语。
“同志们,我们开会了。”风院长坐在**台上,说完站起来,指着宋良骥,说:“在座的很多同志都还不认识他,我来跟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就是601所战术技术与气动布局组组长宋良骥。今天,我和科技部的几位专家请他来,让他介绍一下他们组设计的另外一个新机方案。”
“他来讲?”
“黄志千干啥去啦?”
“**臭未干!”
台下一片议论声。
“大家静一静,请同志们先不忙发表自己的意见,等到你们听他讲完之后再呛呛。古人说得好,集大成者成大事。总师可以登台讲,组长也可以嘛!我们今天就来一个集思广益,让下面的同志也发表发表意见。”风院长对大家说完之后,转过身,鼓励宋良骥:“小宋,你大胆的讲。”
虽然有老师的鼓励,宋良骥还是有点拘谨。他站在**台的一侧,谦虚的说:“我们设计的方案,肯定还有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请各位领导和专家指正。”
宋良骥尽量使自己平静一点,普通话讲得标准一点;当他讲完开场白,拿起那只飞机模型,阐述他的双发方案后,整个会场瞬间就安静下来,与会者的表情慢慢开始变得严肃,甚至严峻起来。宋良骥汇报的内容,完全跳出了这几天会议绕来绕去没有跳出的怪圈,让人走进了一片新的天地。
他不再心慌,不再用他那蹩脚的普通话,一如往常,用他那带有浓重的云南口音,流利的一一道来。
说来也怪,大凡有本事的人,普通话都说得不好。
随着宋良骥汇报的深入,与会者已经意识到,站在他们面前的这个年轻人,不是那种口若悬河、激情四射的一般青年,而是一个观念新颖、思维缜密的飞机设计行家;这个年轻人对新机设计的构想,既别出心裁,又面对现实,具有相当强的操作性。当宋良骥汇报完他的方案,放下飞机模型时,整个会场竟然继续陷于沉寂之中,大家的目光都还停留在那架模型上,思维都还留在了双发构型的方案里。
这时,多数人已经领略到这个方案的分量了。
“这个方案新颖别致,思路好,我看值得研究下去。”六院副总工程师首先发了言。
“对,这个方案最大的优点,就是立足我国飞机制造的技术基础,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科技部的一位专家也发表了他的看法。
“我同意。我们首先应该解决‘有无’的问题,改用现有的发动机作为过渡,改变我们新机研制的被动局面。”其他几位重量级的专家也表态支持这个方案。
“对,采用米格21的发动机,这个方案稳妥。当然,我们也要在米格21发动机上再做做文章,改进一下。”发动机所的总设计师沉思了良久,也表了态。
在航空设计这个科学王国里,无论你是显赫大家,还是无名小卒,谁能创造出科学的、独特的气动布局,谁就是王者。宋良骥的双发方案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与会者竟然很快认可了他提出的方案!
风天一院长最后拍板,采用双发方案,单发方案作为技术攻关项目,开展预研。
方案上报后,各级领导都很重视,很快就立了项,双发方案,定名歼八,代号“65任务”。单发方案,定名歼九,代号“70任务”。
国防工办任命黄志千担任总设计师,熊志丹、谷诵芬担任副总设计师,立即着手研制歼八。
所里按照六院的指示,以任务为导向,迅速调整了编制,把原来的各研究室拆散,新组建了六个大队。咱们中国人,图的就是个吉利,研制歼八的大队,安排的代号最好,是六大队,六六大顺嘛!古诵芬兼任大队长。研制歼九的大队,代号就不那么吉祥了,叫做四大队;反正歼九的命运未卜,前途渺茫。王百寿转任四大队大队长,张连弟官复原职,担任四大队教导员。
歼八是宋良骥提出的方案,他自然被安排在六大队;孟良柱作为专家,也安排到了六大队。
鉴于歼八的气动布局已经成型,为了加强歼九的气动设计、计算的力量,王百寿出面,将张倩、谢平、尹僚冠、周小舟、孙枢聪,都要到四大队。
能干的年轻人都让你要去了,我总得要一两个,培养培养,好接茬。谷诵芬不干,又将孙枢聪要了回来。
从此开始,宋良骥作为歼八飞机气动设计的主力,走上了歼八飞机设计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