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发方案上报了,六院很快回了话,院里准备组织专家组,于一个半月后,到所里来进行论证。
宋良骥小组的全体成员,夜以继日,又花了半个月的时间,终于拿出了双发的概念设计。但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方案上报六院后,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任何音信。
一个月后,新歼的评审会,如期在601所召开。
所长林鸿志因考虑到双发方案六院没有批复,就没让总设计师黄志千把双发方案拿上会,只做了单发方案的汇报。
会议开了几天,开不下去了。
正如宋良骥所料,问题真的出在了发动机的推力上。
与会者围绕单发战斗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按照空军的要求,新歼要达到美国F—4战斗机的性能,不仅能够对U2侦察机实施拦截,而且还要对“逆火”式轰炸机、B—58轰炸机实施有效截击。实现上述任务,新歼的速度每小时2440公里、升限20000米的指标就必须得到保证。
使用什么发动机才能保证这些战术技术指标呢?经与会者的仔细论证,现有米格21的发动机推力不够。使用米格23的发动机吧,仿制工作才刚刚开始,困难重重,研制周期远远大于飞机的研制周期。与会的领导和专家都清楚的意识到,新机将胎死腹中。
风天一院长发火了,他把发动机所的领导臭骂了一顿。
风天一是1937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曾任二野特种兵纵队参谋长,建国后担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育长,官至少将,是个出了名的“疯子将军”。
发动机所的领导流泪了!
会议陷入僵局,与会者愁肠百结。
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熊志丹副总师的一句话,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他对风天一院长说:“我们还搞了一个双发方案。”
他劈头就问熊志丹:“你们为什么不汇报?”
熊志丹回答说:“一个月前就打了报告,没有批复。”说完就把报告的原件递给了他。
风院长接过报告粗略看了看,转过头,问秘书:“我怎么没有见到这个报告?”
秘书回答说:“可能他们还没有呈上来。”
“办事效率怎么这样低?”风院长的心情好了一点,掉转头,问熊志丹:“采用的是什么发动机?”
“两台米格21的发动机。”熊志丹回答说。
风院长一下消除了心病,继续问道:“方案是谁搞的?”
“你的学生宋良骥,五十年代哈军工的学员。”熊志丹现在喜欢上了宋良骥,有意识的把他与院长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果不其然,风院长略思片刻,对熊志丹说:“你派人去把这个宋良骥给我叫来。”
不一会儿,宋良骥赶到会场,由于跑步的原因,略微有点喘。
“哦,还是个年轻人嘛。”风院长热情地与宋良骥握了手,对他说:“今天请你来,主要是想听听你们组设计的双发方案。”
“这——”宋良骥没有任何准备,有些为难。他对风院长说:“将军,请允许我回去把资料拿来。”
“这样吧,还是我们去你们那里。”风院长转过脸,对几位专家说:“他们那里图纸资料全,我们想要什么有什么,好不好?”
“好。”几位专家纷纷赞同。
“他们小组的办公室小,坐不下。”熊志丹连忙出面阻止。
“我们就去五六个,先听听,要不这个心里,七上八下的。”风院长心里急,很想早点知道方案的情况。
“行!”熊志丹放下了心。
风院长随即点了几位重量级的专家,由林鸿志、黄志千、熊志丹陪同,离开了会场。
宋良骥在前面带路。
他们一行,来到战术、技术与气动布局组的办公室,宋良骥招呼首长坐下后,就去给他们倒茶。其他小组成员像打仗一样,立即行动起来。冯祥西将资料呈送给首长、专家,谢平搬来挂图架,尹僚冠抱来图纸,其他几个一起上前,将十几张图纸一一挂好。
宋良骥到好茶,趁着他们挂图的空档,跑去报告王百寿。王百寿跑步赶过来,向风院长敬礼报告。
图刚挂好,风院长就急不可耐的要听汇报:“宋良骥,你快给我们谈谈你们设计的指导思想。”
“是!”宋良骥操着浓重的乡音,汇报说:“我们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既要立足于我国航空工业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又要达到空军提出的战术技术指标,保证研制进度。总之,一句话,本着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原则,打好第一仗。”
谢平还是第一次直面将军,心里有点紧张;听到宋良骥从容回答,顿时安定了不少。
“好,你们的这个指导思想,完全符合院里提出的指导方针。”风院长听了宋良骥的开场白,赞赏的点点头:“你放开讲,让我们听得详细些。”
宋良骥现在面对的是六院的**,他深知今天讲得好与坏,事关方案的命运。虽说他有几分紧张,但双发方案,是他这么多年来心血的结晶,早已烂熟于胸。他指着图纸,从战机的气动外形,讲到战机的性能指标;从战机的动力;讲到武器的配备和雷达的使用。
风天一听后,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挂图前,仔细察看起来。
几位专家也来到了挂图前。
风天一边看边问:“一共有几种布局?”
“两种。请看这一张,这是机头进气的布局;这一张,是两侧进气的布局。”宋良骥指着图,引导首长考查。
“两侧进气?”风天一的目光停留在那里,仔细的看着。
“院长,这是目前西方的主流布局。”一位专家给院长介绍。看样子,他十分欣赏这种前卫的设计。
风院长在挂图前思考了一会儿,摇摇头,回到座位上,侧身对专家们说:“好是好,但我们从歼五开始,一直就是机头进气的布局,这方面的经验多;两侧进气还没有碰过,面临的困难肯定不少。这就和打仗一样,在遇到强敌和弱敌的时候,应该先打弱敌,积聚力量,再消灭强敌。我们一定要保证首战告捷!”
“同意院长的意见。”
“有点可惜。”
专家们纷纷发表不同的看法。
“性能?”风院长注视着宋良骥。
宋良骥转身打开墙边的资料柜,准备取资料。
院长用铅笔敲击着他随身带的笔记本,催促宋良骥。
宋良骥一听院长在催,心里一慌,翻了两层,一下竟找不到。
这个笨蛋!在最上面一层的左边。谢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将军的威严,就是让他不敢说出来。
宋良骥索性不找,转过身来,对院长报告:“最大时速2695公里,最大升限20000米,最大爬升率——”
院长重重的将铅笔朝桌面一拍,截住了宋良骥的话,呛了他一句:“竟说这些没用的!”
将军是个火爆脾气。
宋良骥一愣,不敢继续说下去,用征询的眼光看着他。
“基本航程?”将军发问。
“1500公里。”
“最大航程?”将军又问。
“2000公里。”
“作战留空时间?”将军再问。
宋良骥一下明白了,将军关心的是米格21的缺点是如何克服的,能不能适应我军作战的需要。他沉着下来,回答道:“19分钟。”
将军一拍桌子,一下站起来,大声说道:“太好啦!”
尹僚冠机灵,他趁着将军高兴的时候,悄悄来到资料柜前,一下取出资料,走到宋良骥的身边,放到他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