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天恋 > 十一

十一

“准备战斗!”熊志丹发出了命令。

所有人立即掩蔽起来,熊志丹取下望远镜,向山谷里察看。好家伙,小河的下游,还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公路。

“良柱,你们屯子里的大人为什么不知道?”熊志丹要了解敌情。

“早先这里有土匪,屯子里的大人没有一个敢进山的。”

“你为啥敢?”

“这有什么怕的,土匪来了,我就躲到树上。”

“你小子胆儿还挺大。”

“熊大伯,你别怕,去年解放军进山,把他们都打跑了。”

熊志丹收起望远镜,侧过身,喊了一句:“丁大壮。”

“有。”一个小伙子答道

“带你们组,下去看看。”

“是!”丁大壮立即带了两个人,从一条山溪摸下去。

半个小时后,只见丁大壮在一间房子的屋顶,用三角旗划着园圈。

“李有田,你带机枪组占领那个制高点。其他人跟我来。”熊志丹安排完毕,顺着丁大壮走过的山溪,搜索前进。他们下到谷底一看,立即喜出望外。这里竟是一座日军的飞机修理厂,不仅有大量的飞机零部件,还有一架基本完好的飞机。

小良柱立大功了,熊志丹问他:“小伙子,你要什么?要房有房,要地有地,你随便挑。”

小良柱想都没有想,脱口而出:“我想读书。”

熊志丹听后直乐:“这小兔崽子,不要房,不要地,就是要上学,将来一定有出息!”

于是,他把孟良柱送到绥化县城,部队的子弟学校读书。

孟良柱初中毕业时,熊志丹还来看过他,临走时,还特意送给了他一架飞机模型。他打听了熊志丹的随行人员,这才知道,当年的这位军人,现在已经是一名飞机副总设计师了。从那时起,孟良柱就立志要当一名象他一样的人。农村的孩子往往勤奋。1957年,孟良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航,毕业后,成为601所的设计员。

花分两支,各表一头。1952年,已经担任飞机维修总工程师的熊志丹,被选送到北航学习。毕业后分配到112厂,担任设计室的副主任,参与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的设计。1961年,组建601所的时候,熊志丹已经身居副所长兼副总设计师的要职,成为孟良柱的顶头上司。

东风113失败之后,第六航空研究院下达了新的任务,仿制米格21战斗机。

仿制超音速战斗机,对于年轻的中国航空人来说,也是一件艰巨的事情。仿制米格19的时候,就走了弯路,造成了巨大的浪费。所领导接受任务后,肩上的压力有千斤。

所长林鸿志是位老红军,虽然不懂飞机设计,但他是位帅才,懂得怎样选将、用将。他慧眼识珠,从112厂选来了熊志丹。

熊志丹也不负所望,上来就砍了三板斧,一是组建机构,成立了十六个研究室;二是建立技术责任制;三是加强科研计划管理,建立科研管理制度。所里一下井然有序。大家都说,熊老总是个行家。

接着,他就提出,仿制米格21战斗机,要分“四步走”,第一步是翻译设计资料;第二步是科研攻关,吃透技术;第三步是仿制;第四步是定型改进。林所长采纳了他的意见,依计而行。在图纸翻译复制过程中,熊志丹亲自起草了“按标准化复制飞机设计资料工作制度”,从复制的原则、保证质量的措施、评定审核的标准,到图纸符号的规定、表格的格式、校对制度等,都做了详细规定。从1961年底开始,全所上下拧成一股绳,用了半年多时间,就翻译复制图纸三万多份,对原图纸上的错误更改了一万多处,满足了技术摸底和仿制的要求。在技术摸底阶段,他组织制定了“基本功训练大纲,”要求全所技术人员,在学习米格21技术的过程中,要打牢理论基础,掌握超音速飞机的设计知识;熟悉飞机生产中的工艺和飞行部队使用维护知识;提高零部件设计、计算、实验技能;练就过硬的文字和制图的表达能力;学会科研工作方法。同时还规定每人必须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必读五部专著,选读六部学术著作以及相关的技术资料。摸底结束时,全所进行统一考试。经过这一年多来的拼搏,绝大多数的人都基本吃透了米格21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登上了第二代战斗机设计的高峰。

真是位高人!林鸿志所长多次向六院领导反映,等摸底工作走完全过程后,应该由熊志丹担任所长,他愿意给他当政委。

大量的组织领导工作,耗费了他的主要精力,以至于他在技术摸底过程中,都没有能抽出时间,钻研他自己的气动专业知识,这自然也就失去了担任总设计师的资格。这种甘当“人梯”的精神,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下一步怎么干?早在摸底考核前,熊志丹就思考好了。过去的飞机设计实践,使他意识到,一般的设计人员,正常设计还可以,但遇到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就突破不了,必须大力培养能够解决关键问题的专家。

他在前几天召开的**会上提出,下一步的工作,要“一手抓复核、一手抓突破”。“复核”就是各个研究室进行复算校核,特别是强度计算;“突破”就是从各个研究室选拔一些业务能力强的同志,组织尖刀班,进行科研攻关,突破技术摸底过程中还没有搞清的十四项关键问题。他说,搞飞机设计,最忌讳的是兵将不分,高低不分;设计人员要分为“坐大桌子”的和“坐小桌子”的,大多数人应该是搞常规工作,熟悉基本功,成为工作上的“快手”;要选少部分人,聘请专家为他们上课,成为解决问题的尖刀。他的建议,得到了所有**的一致赞同。

如果说,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顾诵芬是起步,宋文骢是跨越,杨伟是腾飞,那么,熊志丹就是打基础的人。

孟良柱找他,算是找对人了。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