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相谈直到很晚才睡去。
最终曹昂也没有说服父亲把丁辰召回来,甚至都没有说服父亲相信丁辰那封信上所写的内容。
铁索连舟的局面也没有更改。
此后的几天,曹氏从北方带来的军兵染上病灶的越来越多,甚至已经超过半数开始发热。
可是那帮投降的荆州兵,却没有一个发病的。
为了试验,曹操甚至把几个荆州军士送到染病的曹军军营里,可是数日之后荆州军士依然什么事情都没有。
如此更加确定了这病灶是因为水土不服所致,并非传染性特别强的瘟疫。
其实后世人对这疾病有过明确的分析,基本确定是血吸虫病。
江南潮湿之地的水中存在着大量的血吸虫,而这个时代的人是不会喝开水的,所以北方军士骤然来到南方,饮水中摄入大量的血吸虫导致病发。
可是荆州本地人身体之中都有血吸虫的抗体,所以对这种病灶无感。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曹纯会在赤壁之战后很快暴病而亡,血吸虫病也是有潜伏期的。
曹昂代父亲巡视军营之后,感到非常忧心,于是背地里给丁辰写了一封信,将赤壁现有情况详细说了一遍。
所以丁辰看到信之后才不顾一切的要率军赶过来。
……
长江东南岸,东吴水军营寨,灯火通明。
全身甲胄的周瑜立于甲板之上,仰面看着船头那迎风招展的旌旗,逐渐偏向了西北方向,迎风旌旗猎猎作响。
这隆冬时节竟然刮起了东南风,让所有人都感到不可思议。
“攻破曹军营寨,就在今夜!”周瑜意气风发的对着眼前一众将领,朗声道。
“谨遵大都督调遣,”众将齐声回应。
“今夜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黄老将军,”周瑜看向人群中的黄盖。
如今周瑜贵为江东水军大都督,自然是当之无愧的淮泗武人集团领袖。
而作为孙策旧部,也的确与孙坚旧部不甚和睦,可是却也没有曹操预料的嫌隙那么大。
当有外敌入侵之时,他们还是能够放下纷争,一致对外的。
黄盖之所以给曹操写降书,正是与周瑜使了个苦肉计,对曹操实行诈降之策,好去焚烧曹军水寨。
只因周瑜手下不过三万人,再加上刘备手下一万人,如果不用火攻,面对曹军几乎没有任何取胜的可能性。
这一点,丁辰在信中已经早就提醒过曹操了。
这时候,满头白发,威风凛凛的黄盖出列,抱拳道:“只要能助大都督击溃曹军,就算黄某拼上一条性命,也在所不惜。
请大都督下命令吧!”
“好,此战若能取胜,黄老将军当居首功,”周瑜点头道:“装有桐油硫磺之火船我已备好,请黄老将军立即率领五百军兵,前去向曹操诈降。
待逼近曹军水寨之后,以铁弩勾住曹军战船,然后纵火,则大功可成。”
“诺!”黄盖昂首挺胸下去布置去了。
紧接着周瑜吩咐道:“韩当周泰,蒋钦陈武听令!”
“末将在!”韩周蒋陈四将同时出列,抱拳拱手。
周瑜扫了四将一眼,冷声令道:“令尔等各率两千军兵,待曹军营寨火起之后,立即率军攻击。
黄老将军前去诈降烧船,九死一生。
记住,务必把黄老将军活着带回来!”
“诺!”韩当等听了对周瑜的安排非常满意,至少说明周瑜并没有要舍弃黄盖的意思。
接下来周瑜继续调兵。
“甘宁听令,令尔率军两千,直取乌林,那里乃是曹军粮草囤积之所,待曹军水寨火起,尔即可纵火焚烧曹军军粮,并截断曹氏败军去路。”
“诺!”
“吕蒙听令,令尔率军两千,接应甘宁。”
“诺!”
“太史慈听令,令尔率军两千,直奔黄州地界,切断合肥方面曹氏援军,并逼近曹氏败军。”
“诺!”
“凌统听令,令尔率军两千,去往醴陵界首,负责截击。”
“诺!”
“潘璋听令,令尔率军两千,去往汉阳……”
……
周瑜有条不紊的对部将做出安排,就像罗织了一张大网,务必把曹操网罗其中。
最后他自已与程普坐镇中军,并派丁奉徐盛二将负责接应各路军马。
说起来江东诸将的实力也不容小觑,至少与曹氏诸将相比并不差。
而且这些将领不止在陆地上勇猛无比,让他们指挥水军也个个是好手。
可是曹氏诸将多为旱鸭子,不晕船的已经算是很好了。
……
……
曹操于战船甲板之上欣赏着月色,只见月光照耀江水,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
而铁索连舟之后整个战舰如同在长江里骤然长出的一片陆地,即使风浪再大也安稳无比,北方军与荆州军在这样的战舰上已经没有什么区别。
曹操心中大为快慰,丁辰还劝他不要铁索连舟,却不知道这般连起来之后,简直好处多多。
如果可能,他都想把这舟船直接连到对岸去。
“启禀丞相,”这时候程昱前来报告道:“方才对面的黄盖派人前来禀报,他即将率军来降,且带有大批粮草。”
曹操大喜道:“公覆来降,此天助我也,速派人前去接应。”
“这里面会不会有诈?”程昱迟疑道。
“夜晚老夫又不会派军出击,他前来诈降又有何用,岂不是自投罗网?”曹操笑道。
“丞相英明!”程昱拍了一句马屁。
过了一会儿,又有亲兵来报:“禀丞相,江南隐隐一簇帆幔,使风而来,船头皆插青龙牙旗,内中有大旗,上书先锋黄盖名字。”
曹操带领程昱凭栏高望,果然看见一支船队缓缓驶来,那船中央高高隆起,兵用麻布遮盖,与黄盖所说带有粮草吻合。
程昱看了片刻,突然急道:“来船必然有诈,丞相速速派人阻之。”
“何以见得?”曹操不解的问。
程昱指着那船队,心急火燎的道:“若船上装的都是粮食,则舟船吃水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