觐见的第二天,卢象升便离开了北京,前往良乡等地,去招募新兵去了。
北京城内虽然有数十万人口,但按照朱由检的意思,士兵一定要从憨厚的农户中选拔,城市的百姓太过油滑不适合当兵。卢象升也看过戚继光的兵书,明白这个道理,便不辞辛苦的去京畿各县募兵。
卢象升走了,武举新考中的三百武进士们正在西苑,由许显存带着那帮勋贵子弟们对他们进行军训,朱由检现在也没有心思去见他们。这帮武进士是当做基层军官来用的,新军招募来后,会把他们和新招募的士兵编制成营。而现在,这帮武进士必须经过和勋贵子弟们一般严格的训练,甚至要更严格几倍。这样他们自己带兵训练时,才有方可循。
训练这帮武进士的任务就交给了许显存,驾轻就熟之下,又有那帮勋贵子弟帮衬,足以胜任。许显存每天傍晚都会进宫报告训练的情形,朱由检有什么新的点子也会吩咐他去施行。
招募士兵编制成营是一方面,另外还有士兵的军装,武器装备,战马车辆等等,从有到无涉及的事情非常繁杂。这件事朱由检又不准备让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的人插手,很多事情都得亲为。总而言之,组建一支新的军队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心急不得。
关心禁卫新军之余,他还得操心国事,虽然他已经尽可能的放权给内阁,一些小事已经不再过问,但很多事情还是不得不亲自决定。
一直不上朝也不行,那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更何况现在的朱由检年轻精力充沛,又不愿浪费时间在玩乐上,上一世十多年养成的习惯,真让他一直不上朝他自己都受不了。
故,朱由检规定,每三六九为常朝,他会上朝处理事务,三品以上的京官,再加上督察院御史及各科给事中,参与朝会。
至于其他时间,若是内阁不能决定,朱由检会在乾清宫暖阁召见所涉及到的大臣进行商议。
天启七年十月二十六日,常朝。
朱由检坐在御座上,听着大臣们禀告近来发生的事情。
户部左侍郎苏茂相启禀:“臣负责核查京营粮饷,京营一年的粮饷是三百万石,然而现在京中和通州的粮仓加起来才有粮食二十七万石,不够剩余两月所用,还请陛下定夺。”
朱由检皱眉道:“京营到底有多少兵,怎么消耗这么多粮饷?”
苏茂相道:“这个要问京营总督李伯爷了。”
李守琦连忙出班回禀:“回陛下,现在京营名册上共有兵员十八万两千四百二十七人。”
朱由检微微点头:“襄城伯当这个京营总督果然称职,这么有整有零的数竟然能记得住。”
李守琦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讪笑道:“臣记性还是可以的......”
话未说完,李邦华一声冷笑,走出了班列:“襄城伯的记性果然好,可是本督在京营数日却感受不到,大部分营房兵员不足半,其他人去了哪里,还请李伯爷教我?”
李守琦脸色大变,吞吞吐吐道:“京营十日一操,很多士兵回家不在营中也是有的......”
李邦华咄咄逼人道:“真的如此吗,可是据我观察,名册上大部分人根本不存在,会操时出现在校场人数虽然比平时多一些,可很多人根本不是名册上人,分明是冒名顶替。”
说着李邦华面向朱由检:“陛下,臣请彻查京营,按照兵册核点实际人数,凡是冒名顶替,冒领军饷,一律予以剔除。”
“陛下......”李守琦急了,连忙叫道。
朱由检摆手制止了他:“襄城伯,还是听李侍郎把话说完。”
“陛下,这是臣连夜拟就整顿兵营之策,请陛下御览。”李邦华取出一份奏疏,双手高高捧起。
王承恩走下御阶,从李邦华手里接过奏疏,转身上来放在朱由检面前。
在朱由检查看奏疏之时,李邦华开始述说奏疏内容:“臣整顿的方法共有九项,一是严查占役、虚冒,核定实际兵额,二是改变操练方法,改十日一操为三日一操;三是慎选将吏,京营太多将领靠荫萌上位,毫不知兵;四是改造战车,以利于野战,五是精制火药......”
李邦华详细的解释着,殿中好些勋贵脸色越来越苍白,按照李邦华的改法,他们在京营的利益将会丧失殆尽。其间他们多次想开口,看看皇帝的脸色却又不敢发声。皇帝虽然年幼,却手段狠辣,魏忠贤那么大的势力顷刻间便倒了,这让他们如何不胆寒。
好些勋贵把目光看向了站在武将首位的英国公张之极,张之极却只是稳稳的站着,目光看向殿顶,仿佛房顶上有什么好玩的东西一样。
李守琦幽怨的看了张之极一眼,在李邦华奏完赶忙开口:“陛下,臣以为李侍郎所言有待商榷,京营情况复杂,不宜大动干戈......”
朱由检面无表情的道:“情况复杂,有多复杂?襄城伯,朕只问你,现在的京营能打仗否?眼下辽东战事紧张,京营可能赴辽东增援?”
李守琦擦了一把额头的冷汗:“这,陛下,设立京营的目的是为了拱卫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