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的制作土法是这样的:
搜集大量的青霉,主要是发霉的食物并且是绿色的霉,发霉的西瓜是最好的,含量高。西瓜是在五代时传入华夏的,在南宋时得到大规模的种植,夏华在大夏天里的明朝京师当然买得到西瓜,他每次去买西瓜都会醉翁之意不在酒地跟老板要一些老板打算丢弃的已经发霉腐坏的西瓜;
准备培养液,配方是大米磨成的汁水混合番薯煮成的汁水,如果没有番薯,可用玉米代替。夏华没找到番薯,但找到了玉米,玉米大约是在16世纪初传入华夏的并已成为华夏此时大规模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因为它产量高,对水土要求又不高,所以深受华夏人青睐和重视,以致于很多地方比如贵州的农民“竟不知黍和麦,只知种玉米”;
准备好培养液后,把青霉放进去,等待七天;
在这七天里准备活性炭。活性炭的制作方法也不难,把硬木或果壳放进有气孔的金属容器里用明火干烧,一直烧到锅里不再冒出烟来,等待已经碳化的硬木或果壳冷却,用冷水清洗掉灰尘杂质,沥干水,把得到的木炭磨成粉,再放在阴凉的地方被风吹干,就是活性炭;
七天到了,准备好一个干净的漏斗和一个干净的容器——最好是玻璃的,陶瓷的也行,但陶瓷不透明,难以观测——夏华没买玻璃的,那玩意儿是西方舶来品,贵得离谱,他买的是琉璃的——在漏斗口放置一团干净的棉花,把培养液慢慢地通过漏斗过滤倒入容器内;
再往容器内倒入体积是被过滤后的培养液约三倍的菜油并搅拌,直至容器内的混合液分为上中下三层——这就是为什么要用透明容器的原因,不透明看不见——最上层是脂溶性物质,中间一层是不溶性物质,下面一层是水溶性物质,把上面两层都小心地舀出来,只留下面一层的水溶性物质,加入活性炭把所有液体都吸干;
接着用少量蒸馏水洗炭,然后先注入酸性水,后注入碱性水,得到的液体再用放置了棉花的漏斗过滤一次,最终得到的液体就是纯度很高的青霉素溶液。
蒸馏水怎么制作?在锅里放清水,再放一个空碗在锅里中间位置,把锅盖反过来盖住,烧开水让水一直沸腾,水蒸气在锅盖反面冷凝滴入碗里就是蒸馏水;
酸性水怎么制作?往蒸馏水里加一点点醋就可以了;淘米水也可以制作酸性水,收集起来放在光线好的地方进行发酵,等发酵结束,把溶液取出来混合清水就是酸性水;西瓜皮、橘子皮也可以,泡起来,夏天泡十天左右,春秋冬泡大半个月至一个月,得到的就是酸性水;
碱性水怎么制作?去包子铺跟人家要点碱也就是小苏打过来泡水就行了。
想要证明到底有没有效,可用一个培养皿和剩饭剩菜培养一点常见的葡萄球菌,滴入几滴青霉素溶液,盖上盖子过几天打开看看,如果溶液周围出现圆圈——细菌绕着青霉素走——就说明成功了。
这个制作青霉素的土法在后世是经过科学验证的,是可行的,但成功率不太高,纯度也不好检测,不到万不得已时最好别贸然使用。
另外,中医也有一个制作青霉素的偏方——虽然中医并不知道青霉素到底是什么——被称为陈芥菜卤汁,具体做法是把芥菜放进缸里,日晒夜露令其发霉,在其长出约一寸长的绿色霉菌后,把缸密封埋入地下,过几年再挖出来,这时,缸内荠菜已完全化为汁水,霉菌也不见了,这汁水就是陈芥菜卤汁,内含大量青霉素。
人类虽然发现青霉素很晚,但运用却很早,早在唐朝,长安的裁缝就知道把长绿毛的浆糊涂在伤口上能帮助伤口愈合,就是因为浆糊绿毛里含有青霉素。
一句话,学好数理化,穿越重生也不怕。
过去三个半月里,夏华每天除了写书,停笔休息时就制作青霉素,他是给自己准备的,他很怕会在这个时代受伤生病导致感染发炎然后因为没有抗生素而一命呜呼,眼下,朱尧姬得了肺炎、奄奄一息,能救她的只有夏华用土法制作出的“原始青霉素”,但成功率说不准。
青霉素不能外用于伤口,也不能口服,因为青霉素钠不耐酸,喝下去后会被胃酸溶解灭活,起不到杀菌消炎作用,只能注射。
于是,夏华想给朱尧姬使用青霉素,得先做出注射器。
历史上,注射器是法国人在西元1853年发明出的,材料是白银,容积约1毫升,眼下,夏华请普师傅等几位手艺高超的金器工匠用黄金做出来。为什么要用黄金呢?当然不是为了炫富,而是因为黄金延展性最好。
注射器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针筒、活塞、注射针。夏华在请普师傅几人制作全世界第一支注射器时反复交代“这内外两部分必须在尺寸上做得严丝合缝,连气都不能泄出来”,说的就是针筒和活塞,如果把空气注射进人的血管里,那会死人的。当然,极少量问题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