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逆清翼王 > 第○三七章 窝囊乡长

第○三七章 窝囊乡长

有了几千两银子打底,那帮石家,完全应该有一个全新的起步,而不应该再走过去的老路了。石镇吉望着石达开,他发现自己这个堂兄,有些方面灵得出奇,有些地方又笨得可以。他有极强的家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时候会因此而深陷进去,偏偏他又是一个外来之人,与那帮石家没有一点血缘关系,他为什么会这样,毫不利已,公而忘私,难道真的有天赐这一说吗。

石镇吉不知道,石达开之所以能够想到这一些,完全是因为在贵县开拓了眼界,更重要的是,有了冯玉娘的教导。冯玉娘曾经告诉他,在广东的天地会,就有自己的产业,香众在自己的产业里工作,获得收益,朱子云也向他证实了这一点。既然天地会可以拥有自己的产业,那么自己为什么不能去做呢,出于这一点,他才有了这种想法,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天才。

第二天,在石达开石镇吉石明开的陪同下,石崇元四人骑着马,还用两匹马带着各色礼物,前往中里,求见中里乡的乡长,认认门,最重要的是听听教诲,做里长,实在有点摸不到路。

中里乡的乡长是个吸鸦片的老头,据说年纪已经七十多岁,一口牙齿早已掉光,每天在烟床上的时间比在乡府里的时间要长得多。他也打过几次报告要告老还乡,都没有得到批准,还认为他是太过谦虚,把他从正九品升为从八品。

不是县衙门里的人有眼无珠,实在是多个人员多个鬼,每年县里的收入只有这么多,养官员多养一个不如少养一个,还能省出一份给县衙门的人分伙。在大清朝,如果做官到七十岁又没有出过什么差错,就能得到终身俸,有品的官员俸禄自有朝廷支付,退仕的费用需要县里自筹,县里不愿意多付一个人的钱,就让这位乡长把余热继续发扬,估计要做到死的那一天才算结束。至于这些年里这个地方发生什么事,只要不是需要上级处理的,上面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它自行消失。

之所以县衙门愿意多开石崇元一份津贴,完全是因为石龙泉的原因,石龙泉领了朝廷的俸,就不需要再在县衙门领这份津贴,不如再起一里,把这份津贴给到石崇元,一来给了石龙泉的面子,二来也加强了对边远山区的管理。平田一带,三县交界,山路崎岖难行,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带长的官了,以至于强人当道,土匪横行,久之必生变化。

过足了瘾的乡长终于从大烟床上下来,在自己家的客厅接见了远从那帮过来的平田里新任里长石崇元。看到石崇元送上来的上好广柑、荔枝蜜和荔枝酒,以及一些当地的土产,乡长笑了,他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人向他进贡了。因为嫌麻烦,乡长的印也让下面的文书掌管着,这个文书也越来越不象话,居然拿着印出去充大头,享受乡长的威风,据说还得了不少的好处,一点也不分给乡长大人,让乡长很不满意。石崇元一上任就来拜访他,让他又一次体会到乡长的面子,对石崇元一行也客气起来。

乡长请石崇元坐下,奉上今年的新茶,龙山一带产好茶,茶醇甘厚,是浔阳素来的贡品。乡长姓刘,叫刘奉桂,桂林府人,来到贵县做乡长已经二十七年,没有升迁也没有降贬,在大清也算个异数,他不是科举进士出身,是捐生,按照大清律五百里不许为官,去到外乡去当个小九品官,很少人愿意,刘奉桂四十多岁没有出路,有人介绍,他才来到贵县这座莲花山中,与世无争,随遇而安,一呆就是小半辈子。

他开始向石崇元普及大清朝相关的管理体制,也许是有很长一段日子没有人听他说话了,他说得有点多,也许是老了,很啰嗦。所谓乡,五大职责,管理户口、征调赋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宣布教化。在前明时,因为乡官不能领取薪俸,常出现富户上户逃避佥点,将职名转嫁给中下户承担。进入我朝之后,乡官才进入正式的品秩,成为国家管理的基层机构,总揽基层政治、经济、司法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一切事务。

所谓里,更是源远流长,唐朝亦有里正一职,以百户为一里,五里为一乡,每里置里正一人。杜甫《兵车行》云:“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宋初以里正与户长﹑乡书手共同督税,再以里正为衙前,故又称“里正衙前”。明代改名里长,并以110户为一里。我朝沿用明律,每里不能少于110户,少于110户则与其它里合并。里长的主要职责是以下几点,首先,受乡长指挥监督办理里公务及交办事项,其次,有效运用里内社会资源,广筹建设基金,取之于民,造福于民,此外,还要反映民意,配合政令宣导及执行上级委办事项。

新建之里三年不纳粮,但是也没有钱下拨。意思就是新建的里,三年之内所收的税费不用上交,全部用于村里的办公设施完善和办公人员的津贴,里长一年20两纹银的津贴,下面办事人员一人一月一两银子。此外,每年收入多少,支出多少,造表上报就行。县衙会派人去核实,如果发现报不对现,就会查你个贪墨。一经查实,轻则监禁,重则斩首,所以要小心应付。

听得石崇元遍体生寒,毛骨悚然,这到底是当里长,还是找麻烦。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