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章 钦江渔趣
一觉睡醒,平安无事。
张六行早在驿馆里备下丰盛的早餐,还准备了一些压惊的物品,都是一些黄金白银一类不值钱的玩意,在旧州这些小地方,也找不出什么诸如奇珍异宝之流的东西。吃完早餐,安排了一条船,让船工送到陆屋。
从旧州到陆屋的河跟郁江进到沙坪的差不多,水不大,河面也不宽,只是水很清,能见底,水底是深深的水草,随水摇曳。船也不大,估计能装三两千货而已,平底尖头的木船,一个船工,手执一根带铁头的竹篙,船的动力是篙,转弯也是篙。
船的**,专门搭了一块用竹子做架的布棚,布棚的下面,并排放着两张竹椅,石达开和冯玉娘两人坐在椅上,看着江水和两岸的夹山,好一个山清水秀。河的两岸,长着一些不太高的梨树,还挂着一些果实,有些树可以是为了贪图阳光,竟然把枝条伸到了河面上,船工用长长的竹稿一敲,就有几个熟透的果子落在船上,热情的招呼石达开两人吃梨。
这是一种本地的土梨,也叫沙梨,石达开用小刀削去粗糙的表皮,咬了一口,硬如木块,酸如米醋,却又别有一番风味。冯玉娘是吃过这个东西的,知道这个东西的味道,看着石达开放进口中,就觉一股口水涌上口腔,她问道:“好吃吗?”
“你试过就知道了!”石达开回答说。
冯玉娘正想告诉石达开,自己过去吃过,又硬生生的忍住,说好不要暴露出自己曾经在灵山生活过的痕迹。于是接着石达开手里的小刀,也削开一只沙梨,然后把梨子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用刀尖扎起一块梨,往嘴里送去,想了想,又把梨块从刀尖上取下来,用手送进嘴。这个季节的沙梨,是树上熟透了的,已经没有太多的酸味,酸中带甜,回味悠长。
石达开也伸手,想去拿一块切开的沙梨,被冯玉娘打了一下手,说:“自己吃一个,不准分梨。”石达开大笑,还有这种说法,女人真是小气。
船工告诉两位,这个东西可以多吃一些,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止咳的功效,还可用于热病津伤烦渴,消渴,热咳,痰热惊狂,噎膈,便秘。是当地人的重要药品。现在看到的是满山的残果,如果在过年时节来这里,立春一过,春风一度,那满山的梨花,把山头染成白色,如果再加上一夜春雨,白花落在地上,如同白毡一般。
冯玉娘点点头,她曾赏过这里的梨花,真正的柳色烟相似,梨花雪不如。却苦于不能向她的小相公描述,心痒难搔。
船工告诉石达开,从旧州往南,不过三十里,就到了钦江北的重镇陆屋,宋时,陆屋为遵化县治所在,之后并于安州,改称灵山,钦州与郁江流域的交流,主要就靠钦江,过去,在陆屋,就要把货物上岸,用马车运到沙坪,有六十多里,如今,张帮主带着兄弟们,把旧州的小河疏浚,成了航道,钦江上的大船把货驳下小船,再用小船运送到旧州,马车一车不过是两千斤,小船一船可就是五千斤不止,最重要的是,畜力与水力相比,还是水力更经济一些。语里话间,对张六行是恭敬之极。
这个张六行还真是在为民干实事,虽然出发点是为己,实际却是为民,算是难得。石达开想。
顺水而下,又是空船,间或竹篙一撑,便是数丈开外,船速很是不慢。沿着江边是一条驿道,或者是因为有了水路,驿道上走的车明显少了,比沙坪到旧州的一路少了许多,车子也走得很慢,有几个地方,还看到车夫把车子停下,从车上拿下一把铲子铲土填坑,路这种东西,有人管和无人管相差很大。
不过是一个时辰,前面已是陆屋,小河融进了钦江里,钦江也不大,与郁江相比也只是一条小河,只是与之前从旧州出来的小河就大了许多,水色幽蓝不见底,到显得没有小河风致。船夫把石达开送到一艘帆船上,从船上架过一条桥板,把石达开夫妻接过帆船。帆船有五六丈长,一丈多宽,装满了货物,只在靠近尾部的地方,临时展开了一个一丈见方的空地,空地上撑了一把大大的阳伞,阳伞下面放着几张小竹椅一张方桌,方桌上,是一套精致的茶具。
船老大是一个又矮又肥的男人,**在头上缠着,光着上身,只穿一条半截长裤,赤着脚。他把石达开二人接过船后没有说什么,就大叫升帆开船。估计他为了等待石达开夫妇,已经浪费了不少的时间。
尾艄里,一个女人在掌着舵,女人年经不大,皮肤很黑,估计是常在船上晒的缘故。直到船只开到钦江上,正常的走在航道上,女人才把舵把固定了一下,走出尾艄,来到石达开夫妇面前,给他们斟水泡茶。
石达开道了谢后,没有跟她说话,冯玉娘跟她说了一些,女人说,这条船的老大,就是那个矮胖子,姓陆,是她的老公,他们一家就靠这条船生活。他们是陆屋本地人,有两个孩子,跟着奶奶在家,家公和小叔都在船上帮忙,没有请别的工人。
冯玉娘问这个时候出发,什么时候可以到灵城。如果早,就是逛一逛西灵山,如果晚,就不逛了,明天再游。女人不知道什么是西灵山,告诉冯玉娘,现在开船,从那隆到灵山,有百里水路,最快也要到太阳落山,这是上水,又是侧风,船走不快。让他们不用担心,已经有清早出发的人,通知灵山的苏四柳老板,在灵山接待。
冯玉娘听到苏四柳这个名字,不由得抖了一下。苏四柳是苏三相的亲兄弟,就是把自己沉塘的主持人,他见过自己很多次,估计看到自己,一眼就能认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