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逆清翼王 > 第○一三章 西行横州

第○一三章 西行横州

“想吃,玉娘,不如我们去灵山吧!前几天,我请覃汉生前辈帮忙去衙门办的婚书,明天就能够拿下来,你的户籍,也重新落在贵县,是直接从广东高州迁过来的流民。你现在是石门冯氏了,过去灵山的冯玉娘也好,苏三娘也好,跟你再没有关系。”石达开说:“我们偷偷的去证实一下,你的那些天地会的兄弟们,现在都在干些什么。”

冯玉娘一听,也大为赞成,去证实一下自己的猜测,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自己不回去,礼和信却不能不回去,冯玉娘在贵县市场里买了二十四个大月饼,加上水果等节令食物,几件布匹,几套新衣裤,还给石达开的父亲买了一个汉白玉嘴的烟杆,给石达开的母亲买了一个凤头银簪。一些上好的茶叶,两个精致的小茶壶,让师父和父亲也如同房东黄大伯一样,一人捧着一个茶壶,慢慢的品茗。凑成了一担足有八十来斤,请了一个脚夫,让他送回那帮家里。石达开看得眼花缭乱,对冯玉娘说,这些东西一送回去,所有的人都会知道,自己在县城里有女人了,而且还是一个极会持家过日子的女人。冯玉娘斜了他一眼,那也不能不送,自己不回去,还不送些东西回去,成什么了。

“送送送,没有说不送。”石达开大笑,人家的小妾都是奔着钱来的,自己这个大妾是带着钱来的,还不是一般的有钱。自从跟她在一起,自己身上的衣服已经升了很多级,房东家的大床早就换了新的,如果不是自己阻挡,这个女人只怕已经在贵县买房子了。

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清晨,乘上朱子风家的顺风船,向横州方向而去。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这是石达开第一次坐船,而且还是几千石的大船,船只吃水很深,拉了一船满满的物品,好在是顺风,风助船行,逆水而上,速度也不慢,一路只见船工们在调整船上的风帆角度,船就自动向上游驶去,把石达开看得好奇不已。

冯玉娘换上了一套普通的秋装,头上戴着一顶垂着面纱的大沿布帽,略显深色的纱帘把面容挡住,谁也看不出这就是名震灵山的贼首。这是朱子风从教堂的壁画上盗版来的西方女仕帽,他弄了一个图纸给覃汉生,让覃汉生拿回覃塘,让自己的老父亲做了几顶。送到贵县后,让冯玉娘戴上在贵县城里走了一圈,立即得到了贵县上流社会的欢迎。能够买到这样一顶帽子,成了今年最大的时尚,年青女人上街,如果不戴这么一顶,简直就是伤风败俗。

学正老大人还组织了一次诗会,可以借用古诗,也可以自己新创,但是,立题必须是一点,那就是帽子。李白的“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张籍的“ 貂帽垂肩窄皂裘,雪深骑马向西州。暂时相见还相送,却闭闲门依旧愁。”“黑纱方帽君边得,称对山前坐竹床。唯恐被人偷剪样,不曾闲戴出书堂。”被反复吟诵。石达开自作的“不见云鬓影,却闻丽人吟。素发闲依枕,无人信高洁。”得到学正的夸奖。

于是,一个以覃家生产朱家销售的产销一条龙立即形成,这点收入对于朱家来说只是九牛之一毛,对于覃家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也让覃汉生打定主意,如果明年再不能考过童生试,就回去继承父业当裁缝。

石达开在学宫里开了一个证明,是贵县学子石达开携妾冯氏前往灵山游历,可于沿途官驿学宫投宿觅食。此外就是一个装行李的藤箱,一些以备不时之需的吃食,当然,最重要的还有钱币和银子。

两人也乔装了一番,最大的改变是语言,两人约定,说一口省腔粤语,不说本地土语,也不说客家麻盖,广南西路说省腔的人不多,说得很好省腔的人更少,便是浔江一带,所说的粤语与广州省腔相比,也大有不同,因此,能说省腔的,大多是外地人,不会是本地土著,两个开口省腔的人去到灵山,不会再有人会认为这与三年前轰动一时的杀夫案和沉塘案有关。石达开与冯玉娘,一是是广东增城人,一个是广东高州人,相对而言,都不是本地人。开始两人还不太习惯,不多久习惯过来之后才发现,原来,用省腔说话比说客家麻盖显得有文化许多,一些平时的俚语会自动过滤,一些文言虚词会随口而生,很快,两人就爱上了采用省腔的交流,再也改不回来。

一路风景,一路风帆,看到辛劳的纤夫,也看到悠闲的渔者,江岸传来俚语粗陋的歌声,竟有人在隔岸对答,简单的旋律,古怪的音调,露骨的挑逗,含情的应答,一江秋水一江歌。高雅是一种文化,粗俗未尝又不是一种文化,或者就如同船在江上,江流大地,根本就是同一种东西。

当在石达开终于搞懂帆船通过调整船帆的角度而得到动力的工作原理时,横州到了。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