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抗美援朝志愿军英雄传 > 20、确定突破点

20、确定突破点

20、确定突破点

作战季节正值严冬,气温通常在零下20—25度,积雪厚约20—40厘米,冻土层60—80厘米,对修筑道路、工事和物资运输、隐蔽伪装都带来一定困难。

西段元堂里至戊浦段,正是临津江的大转弯处,江岸向北弯曲,形成一个明显的突出部,使守敌防御侧翼暴露,江面宽江水浅,地势平缓,简直完全符合军事理论上江河进攻作战的理想选择,而且**战争初期人民军就是从这一地段成功强渡临津江的。

也正因为对进攻方有利条件如此明显,该地段为敌防御重点地区,投入防御力量也强,工事构筑也坚固。

此外该地段两岸地形都很平缓,这既是有利的,也是不利因素,平坦的北岸不利于部队隐蔽,南岸平坦地形更为宽广,在敌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也不利于突破江防后继续向纵深发展。

而东段新岱至土井段,临津江向南弯曲,有利于敌两翼火力形成交叉封锁。

两岸为起伏地形,南岸是高10米左右难以攀爬的悬崖峭壁,江北岸则是小起伏地貌,还有几条大体上与临津江平行的自然沟。

这些自然沟深约1。5米至1。7米不等,稍加改进就是部队隐蔽的绝好场所。

而且纵深地势较高,田屯东北侧高地、芦谷里西侧高地、196。5高地均能俯瞰敌基本阵地,且有部分松林,便于兵力和物资器材的隐蔽配置。

任何事情都具有辨证性,这些表面上看起来不利的自然条件反而使敌在该地段防御比较轻视,无论兵力还是工事都较西段薄弱。

不过东段南岸的悬崖,此时却是116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如果部队在渡江后无法迅速控制悬崖顶端的韩军防御,那么在江面和河滩上的志愿军战士将成为敌军炮兵和航空兵火力的最佳猎物。

为此,汪师长一连三天趴在江岸前沿阵地,对悬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逐次进行仔细观察。

终于发现这片悬崖并不是铁板一块,上面有很多大小长短不一的雨裂沟,而高低不等的雨裂沟无疑就是天然造就的“台阶”,完全可以为部队攀爬时所利用。

有了这一发现之后,116师随即组织各团进一步对悬崖进行观察研究,确定了4个突击连可以利用的4条攀爬通道。

其中3条全部是由雨裂沟自然接力而成,最后1条则是利用敌取水时的小路。

但是守敌对这条小路也是比较重视,不仅在小路两边布满地雷,只留下中间两三人并行的空隙,而且路上还浇水成冰,极大增加了攀爬困难。

116师最后想出了对策,在总攻打响后集中迫击炮对小路进行密集轰击,一方面引爆路边地雷,一方面在冰面上炸出弹坑,为突击连开道。就这样,116师群策群力克服了悬崖难题。

确定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的地点为突破点,是一招险棋,也是一个奇招。是敌人万万没有想到的。

12月27日,116师召开作战会议,确定了突破临津江的作战部署,以346团和347团为第一梯队,在新井以南300米至土井以南800米全长2公里地段实施突破。

每团均分为两个梯队,以两个营为第一梯队,每营各以一个连为突击连。

也就是说全师第一攻击波为4个突击连,这4个连的任务是尽最大可能消灭敌前沿火力及守军。

后续部队过江后立即向马智里、直川里发展进攻,打开向纵深推进的道路,保障军主力向纵深攻击。

348团为二梯队,过江后以一个营向舟月里进击,策应115师渡江。部署一定,全师立即投入紧张的战前准备。

21、周密的战前准备

为了加强指挥,副师长张峰、师参谋长薛剑强分别下到346团和347团参与战前准备。

不仅团营连干部,甚至班排干部、战斗小组长都去江边看过地形,各自具体的攻击目标、突破路线、地形水深、悬崖情况、攀爬线路,全部都了解掌握清楚。

随后发动群众采用“提问题,想办法”的方法讨论解决完成任务中可能的困难,如想出用雨布改制成“水袜子”(一种徒涉工具,可耐浸15分钟)解决在徒涉时的防水问题;

用鞋底绑草绳、梯子上绑草捆解决攀爬时的防滑问题;用凡士林和猪油涂抹手脚解决防冻问题;

工兵事先偷渡过江剪开铁丝网并卸掉一些地雷引信,总攻开始后再以炮火进行轰击以打开通道解决破障排雷问题等。

准备工作甚至细致到派人实际探察各处江水深度,有冰凌的江面还把冰凌带回来查验厚度。

此外还特意组织突击部队在类似地形上进行逼真的模拟训练,在尽量接近实战条件下演练徒涉、渡江冲击、排障、攀爬、打开突破口、扩大巩固突破口等战术动作。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