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警钟长鸣!勿忘国耻!
从2017年开始,全国大中小学教材统一将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九·一八事变”作为14年抗战开始的标志**件,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关于“九·一八事变”,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下面这样几件事:
一、“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14年抗战真实还原了历史原貌,日本侵华战争并不是从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开始,而是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因为从这一天起,日本3个月内侵占了我国整个东北,七七事变则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华民族同日本**展开了14年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战争,以伤亡3500万同胞的惨痛代价,才换来抗战的最后胜利。
二、“九·一八事变”是日本策划的一次栽赃嫁祸事件
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早就策划侵占东三省,最著名的1927年《田中奏折》(即《对华政策刚要》)就详细提到侵略中国的具体方案——“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随后,日本在东北策划了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1928年,张作霖被炸死)。
1931年9月18日晚上22时许,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日本铁路守备队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沙俄修建,后被日本所占),贼喊捉贼,反过来诬陷中国军队破坏日本铁路,并以此为借口,日本铁路守备队600余人突然袭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此时有8000东北守军)。几个小时候,日本铁路守备队仅以2人阵亡的代价,轻松占领整个北大营。战斗打响后,周边早已准备好的日军进攻沈阳城。
受此鼓舞,日本关东军(此时关东军在东北只有约四、五万人)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占领了整个东北,近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全部沦陷,3000多万同胞沦为亡国奴,此后日本在东北建立傀儡政权,再之后,便是全面侵华战争。
三、少帅和老蒋的不抵抗政策造成的结果
“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前,少帅率领的东北军足足有30万人,虽然中原大战调到关内一半,但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关外仍然还有15万东北军,而且东北军装备精良,配有成编制的飞机大炮部队,还拥有当时全国最先进的兵工厂,能自行生产枪支弹药。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少帅正在北平看戏,对日本入侵采取“不抵抗策略”,并把所有东北军撤到关内。关于不抵抗策略,少帅在1991年重获自由后曾多次在多个场合表示当年不抵抗策略是自己和东北高层做出的决定,与老蒋无关;另一个说法是,老蒋向少帅下达的不抵抗命令,最著名的是洪钫的“铣电”说——洪钫乃少帅部下,后来回忆老蒋曾向少帅下达不抵抗命令。但不管怎样,如此重大的事情,老蒋和少帅谁都脱离不了干系。
四、“九一八”是国难降临的日子,是国耻日。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的“九一八事变”,点燃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火。多少人间惨剧,多少家破人亡,山河破碎不堪回首,侵略罪行铁证如山。
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短短4个多月时间,128万平方公里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万父老成了亡国奴。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九一八”是篆刻在中华民族史上一座屈辱的纪念碑,每年的这一天,我们都应该在心中拉响警报,勿忘国耻,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和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牢记战争的教训,从苦难中汲取向上的力量,和平才会一直和我们同在。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这是一个大国应有的品格力量,是一个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九一八”作为民族苦难的印记,牢牢刻在了中国人记忆之中,并且要代代传递下去。让我们再次高唱《松花江上》这首歌曲吧,牢记日寇带给东北人民以及全中国人民的苦难。
每年9月18日,在全国各地发出的声声警报,阵阵钟声:是一种警示,中国人要铭记历史,奋发图强;也是一种宣示:和平来之不易,悲剧不可重演;更是一种昭示: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更是一种激励:勿忘国耻,强我中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附录】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少帅电令时任东北军参谋长荣臻保存实力,消极对待日本关东军的挑衅,致使东北军官兵被迫流亡关内,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在西安,张寒晖耳闻目睹了几十万东北军和人民流亡悲痛的声音与惨景。他到西安北城门外东北难民集中的地区走访,与东北军的官兵和家属攀谈,听他们控诉“九一八”日本鬼子的罪行,听他们对失去故乡、亲人的思恋。以此创作出《松花江上》的歌词,并以北方失去亲人的女人,在坟头上的哭诉哀声为素材,写成《松花江上》的曲调。歌词如下: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