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下了一夜,第二天再起来的时候,放眼望去早已是白茫茫的一片。
杨立民披上那件颜色斑驳的羊毛军大衣,扛着一杆铁锹,像一个老农一样,佝偻着腰,朝着不远处的高坡上走去。
雪已经住了,可却更冷了。风刮过来,像小刀子割在脸上一样。
他还没有走几步远,余佩文就跟了过来,他喊:“老杨,怎么起了这么早?”
“睡不着。”老杨头也没回地说。
余佩文叹了口气,说他知道是咋回事,马上要去翠岭湖修水库,那里不光有咱们劳改队,还有上万演淮的民工、全国各地来的大学生、建设者,一旦管理不善,就容易出问题,出大问题!
杨立民嗬了一口气,没有说话,继续向前眺望。
两人目光所及,是一条连绵的河流,余佩文喃喃念道:“望中白处日争明,个是淮河冻作冰。此去中原三里许,一条玉带界天横。”
杨立民说:“你真有学问,跟陈部长一样,都是有大学问的。”
余佩文连连摆手:“我可不敢跟陈部长比,他那才是大学问。”
“是啊,你知道吗?我是前段时间才从陈部长那知道,水原来能发电。其实我知道电也没多少年,以前一直钻在山里打游击,谁见过电是啥样?屋子里挂个汽灯,都觉得亮堂得很,可谁知道还有电灯。这小半年,见的、学得东西真不少。”
杨立民这话并不是谦虚。
这小半年的时间,他从苏南部队驻地赶到淮总的驻地蚌埠,又从蚌埠赶到支队驻地,又带着队伍沿着淮河走……这一路上叶子从翠绿到发黄,到现在早已经是光秃秃了。
大几个月的时间,八支队围着淮河四处转战。杨立民手里常握着从枪换成了一杆铁锹。
那铁锹还是在支队驻地时候领的,警卫员刚领回来的时候,还是一把墨黑、厚重的铁锹,现在锹头子已经磨得铮光发亮,竖起来能当面镜子用。
挖河渠、疏河道,还有其他项目,总之都是为了赶在明年入汛前把第一期的治淮工程修好,各地的专家、大学生,沿淮两岸的百姓,还有他们带着的这几十万劳改犯,都被拧成了一股绳,在治淮上使劲,使大劲。
这小半年,杨立民也从一个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成了一个懂水利、懂建筑、懂管理的老手了。
这话不是他自封的,而是副总指挥陈大年说的。
那天他去淮总汇报工作,席间遇到陈大年,两人聊起了治淮水利工程。杨立民是侃侃而谈,他从疏通河渠、修建水库,说到建立蓄洪区;又从管理劳改和法检两家审判程序等等,一条条的头头是道。
陈大年听后忍不住感慨:“不得了!老话说吕蒙是事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看你杨立民也不差,才别三个月,你就是半个专家了。”
杨立民既不谦虚也不骄傲,他挠了挠铁青的头皮说:“首长取笑咱了,不过咱就拜了几个好师傅。人嘛,干一行要学一行。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岗位有变化了,就得新学东西。”
陈大年看了一眼铁青的头皮,问他为啥大冷天刮个秃瓢?跟葫芦似的。
杨立民说怕生虱子。工地上洗澡麻烦,每个人头上都不同程度长虱子,为了卫生省事,他就要求都剃光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