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旧制帝国陆军的师团番号应该按照顺序来编排,但是这个原则也只是在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前才通用。
抗日战争变得长期化、大规模化,日军犹如陷入了泥潭。为解决窘境,动员了一批又一批部队。而番号也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来排编的,与此同时因为很多理由也有很多番号空着,并没有实际的部队。最终(太平洋战争末期),编成了将近300多个师团。从这些师团番号的变化看去,可以了解很多有关战争激烈化的程度。接一下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变化的经纬。
从明治现代化陆军建军到卢沟桥事变之前
从镇台到师团——————最初的七个老牌师团
明治21年(1888年),镇台,这个旧式的战略编制单位的称号被改称为了师团。当时,东京、仙台、名古屋、大阪、广岛、熊本就是明治年间的6个镇台。按照顺序,东京的被称为第1师团,接下来从北向南依次是第2、第3……师团。这个命名的方法和日本旧制高中命名的方法一样。也就是第1师团(东京)、第2师团(仙台)、第3师团(名古屋)、第4师团(大阪)、第5师团(广岛)、第6师团(熊本)。根据这些师团来看,常备兵力大约6万4千人,也就是说一个师团在非作战状态下兵员大致为1万人前后。紧急动员的话,全国可战之兵可达到22万人左右。担任宫城县防卫的部队被称为禁卫都督,改称师团也是1891年的事了。当时日本在北海道还有被称为屯田兵的部队,1894被临时改称为第7师团(旭川)。然而正式任命第7师团师团长的时间是1896年。日本就是靠着这7个新建的师团发动了甲午战争。
以甲午、日俄战争为契机建立新的师团——————21个常备师团的体制
甲午战争之后为了海外扩张,日本开始疯狂扩军。1898年按照由北到南的顺序,新建了第8师团(弘前)、第9师团(金泽)、第10师团(姬路)、第11师团(通善寺)、第12师团(久留米)这5个师团。第8师团由第2师团负责编成的后勤,第9师团由第3师团负责编成的后勤,就像这样直到1900年才完成所有师团的编成。而日俄战争也是主要靠这12个师团来取得的胜利。
但是,日俄战争爆发,这12个师团不能满足前线的需要。日本立即新设了第13到第16师团这4个师团。在战争结束后,这4个师团也没有被解除临时的番号,而是由临时变成了常设师团。还不单单与此,又有第17和18师团被新建,日本军国主义化的不归路也越走越远。1910年,随着日本吞并**,军方提出了要有2个师团作为**占领军常驻兵力驻扎在**的要求。但是因为经济负担太大,这个问题一直被束之高阁。直到1915年,终于议会通过了决议,第19和20师团也应运诞生了。这样,再加上近卫师团的存在,共有21个师团。当时平时的编制是:一个师团约1万2千人,2个步兵旅团(4个步兵连队),骑、炮、辎重兵各一个连队以及其他部队。
大正裁军中削减了4个师团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的大正时代正赶上世界经济萧条,各国都在尝试着裁军和减少军费。日本也不例外,从1922年到1925年就进行了3次大规模裁军。在1925年的第3次裁军(因为当时的陆军大臣是宇垣一成,所以别名为宇垣裁军)中,第13、15、17、18这4个师团被取消。因此常备兵力变成了17个师团,25万人。
1936年“军备充实计划”——————增设10个新师团的计划
九一八事变之后,满洲国建立了。日本开始了“非常时期体制”,就有了必要再一次扩军。1936年,“军备充实计划大纲”出炉了,内容包括1937年到1942年这5年间战时兵力扩充到40个师团。作为和平时期的兵力,满洲10个师团,本土14个师团,**3个师团,共计27个师团的计划,也就意味着要新设10个常设师团。而5年间突然增设10个师团这个计划被谁说起来都是不可能办到的。但是作为没有办法的办法,也只能割肉补创,本来1个师团所属的4个步兵连队减少到3个,也就是日本陆军从4单位变成3单位的最初时刻。作为战略单位的师团,因为是要进行综合作战的军事组织,日本军方为备战将来的大规模战争而不顾后果的增大战略单位。
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为止
特设师团(百字号师团)的诞生和被废除师团的重建
根据卢沟桥事变之前制定的全国部队动员计划,在常备师团(平时的编制)的师团管区里面,常设师团(甲种)和特设师团(乙种)的编成的任务都是由常备师团来担任的。但是,除了近卫师团、第7师团(旭川)、以及在**的两个师团(第19、第20)师团。也就是说,特设师团是全国部队动员计划中所用的特殊用语,除了动员一个常设师团的计划之外,还要动员一个临时的野战师团。这就是指的是特设师团。特设师团的师团番号就是同一师团管区内所属的常设师团番号加上一百。举个例子,东京师团管区内的常设师团是第1师团,特设师团是第101师团。而步兵连队的番号也是加上一百。具体的归纳在下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