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姝则和王氏、纪妙、曾氏一起,把白醋、白糖、白酒和辣椒分别按比例分好,分别放在五十个坛子里。
女人们一锅又一锅不停地烧开水,烧好的水放在另外五十个坛子和家里的各种水缸、木盆、木桶里晾着。
万事具备,只欠藕带。
好在众人也没等太久。王老爷子和族长选出来的都是干活的行家里手。一行人在王远丰的指引下,很快便掌握了方法,在纪方和王远丰的安排下,众人采摘了一部分藕带之后,便由三人驾着四辆牛车陆续往纪家运送。
纪家院里的女人们早做好了准备,一时间打水清洗,切段、焯水,忙得热火朝天,不过半个时辰,头一趟的三车藕带已经全部入坛封存,三十斤的坛子,一下子装满了二十个。
就这样一直忙到天黑王远丰把纪聪接回来,纪家院里才彻底安静了下来,那一百个坛子也已经装满了八十个,杂物房里的两面木架上下两层都堆得满满的,还放不下,怕下雨不敢放在外面,纪家几人的房间里空余的地方也都堆了个满满当当。
因着那荷塘才是初初开花,有些藕带还是细细的芽尖,还没长成,今天这一拨已经把长成的藕带摘了个大半,明日再干上半天也就差不多了,剩下的便得陆陆续续的采摘,纪姝暂时打算三五天让人采摘一拨。
这晚去接纪聪的时候,纪姝和王氏也去了,她们俩主要是为了回来的时候去把烧瓷的窑厂,去专门定制一些打上纪家标识的大坛子和五斤一个小坛子。
纪家人一起商量的结果,标识便是一个含苞欲放的莲花样式上印一个篆体的纪。
与藕带相关,也带上了自家的姓氏,往后自家若在做别的,也都用这个标识。
如此忙了一个多月,藕带终于收成得差不多了,而此时,沈家的后院,借着堂屋后墙的地方,多出了三间木屋,里面是一排排三层的木头架子,架子上整整齐齐摆满了密封完好的坛子,除了那最开始的一百个三十斤的,还有后来的几百个五十斤的,看起来尤其壮观。
从家里做泡藕带的第二日,王氏去摆摊回来的时候说,如今那路口多了几家卖吃食的,有卖馄饨的,有卖烧饼的,还有卖桃李梨的。
纪家的蒸面虽好吃,到底只有一样,有些常年在那路口赶着牛马车拉货的人吃多了蒸面,见到有卖别的吃食的,也总想吃点不一样的,因此,纪家的面便没有那么好卖了。
因着家里的一摊子事儿,纪姝便没有再研究别的,王氏不愿意停下不做,便只把蒸面从原来的一百碗减少到了八十碗。
沈逢周那边传信,凉皮已经在京中卖起来了,纪家便暂时不再做凉皮出去摆摊了。
沈家有渠道买黄瓜。凉皮用上了精贵的黄瓜,便升了身价,几乎卖出天价去,纪家也拿到了第一笔凉皮的分红,有一百三十多两,这也缓解了纪家这些天如流水般往外花钱的财务状况。
不过纪姝记得黄瓜可以一直到秋天还能结果,如今还早,她通过沈逢周拿到了黄瓜种子,种在了自家后院的菜地里,如今已经长出了嫩苗,都移栽完毕,纪姝给它们都搭好了架子,只等着它们爬藤开花了。
值得一提的是,纪姝移栽的那十几棵番茄长势良好,已经陆陆续续开始开花,有些已经长出了青青的小番茄,吃上番茄指日可待了。
而此时,纪家的前院也已经大变样了。
王老爷子带着纪方去找族长把自家院子前的那一大块空地买了下来,等于是从纪家大门口往前平移了五十米的地方到纪家大门和院墙之间的地方都买下来。纪家原本的大门改成了个小门,在杂物间旁边的墙上重新开了个大门。
而重新买下的空地则是盖起来五间房屋,中间一间是穿堂,穿堂后面靠着纪家原来院墙的地方,是一个大大的厨房,里面双眼的大灶小灶都按照纪姝的要求做好,穿堂也是正堂,左边两间是开间,右边两间则用墙隔成了四个小的房间,一看便知是要做包间的。
原本由纪家大门改成的小门,也只是为了纪家人平时出入方便,以及方便前院的厨房用水。
这些日子请人采摘藕带和泡制,以及建造房子,着实花了不少银钱,纪家卖给沈逢周折叠桌得的那一百两银子以及基本上见底了。好在沈逢周知道纪家的缺银子使,到了一个月,便先把凉皮的分红送来了,也算是解了纪家的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