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很快定下了调子,既然赵志推荐李如松继续领兵从宁夏回来之后便投入到**战场上去,万历帝想了想觉得这个意见很好。但是让辽东兵马全部投入进去不是太好,这支部队刚刚在宁夏征战回来,还没有休整就立刻投入战斗。第一是军士们可能有所不满,第二,毕竟是疲惫之师,还是应当稍作歇息和调整才是。万历帝虽然刚才脱口而出准奏,但是他现在又觉得有些不妥。不过很快有人给他解决了问题。
只见户部尚书杨俊民说道:“臣有本奏!”万历帝立刻让杨俊民说话。杨俊民建议道:“陛下,辽东军在宁夏刚刚获得大捷,可喜可贺,可是宁夏回辽东路途遥远,且辽东军主要善于骑兵作战,按照祖承训的说法,光是骑兵可能不能对倭寇形成压力。臣建议,从大明各地选调精兵,骑兵也要有,步兵也要有,火铳火炮等兵种也要有,这样互相配合才能适应**各种作战环境。况且粮草方面准备也更好一些,毕竟如果全部骑兵入朝作战的话,比步兵要消耗更多的粮草,还请陛下三思。”
杨俊民说的很有道理,确实如此,**战况复杂,野战,攻城战,防守战都有涉及,如果是单纯的骑兵进入作战的话,不仅不能形成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合力,更加因为马匹大量消耗粮草,会给后勤带来巨大的压力。
万历帝问石星道:“杨尚书言之有理,不知石尚书可有何高见。”万历皇帝既然这么发问,就说明他基本同意了杨俊民的意见,石星觉得现在应该顺着皇帝的意思往下说才对。
“咳咳。臣有如下几点建议。按照杨尚书所说,我大明应当派遣各地精锐进入**形成合力,首先,臣推荐浙兵,既然是打倭寇,没有人比浙江戚家军更有经验,应当调遣戚家军三千进入**。两广兵马跟佛朗机人打交道很多,火器很擅长,臣建议既然祖承训说倭寇的火铳厉害,那我们也应当以火铳制火铳。南兵再合适不过,火铳兵也是精锐。应有南兵三千参战。另外光靠骑兵不行,攻城战也需要有精锐步兵当先锋。臣建议在蓟镇和保定各自选派精锐步兵五千人赴朝参战。如此加上辽东抽调一万精骑,宣大二地抽调精骑各八千。这样组成混合军团进入**,应当可以保**不失。”石星作为兵部尚书,虽然在任上没有什么作为,但是对各地兵马的情况还是了解的非常透彻的,所以他立刻盘算建议道。
万历帝不住的点头,这个石星还是有些本事的,这么快就将情况分析的这么清楚。万历帝自己也在计算,按照石星这么说的话,最后参战的总兵力岂不是有四万余人,再加上**自己的兵马,人数上应该不逊于倭寇了。好,这下看倭寇还敢逞强。
万历立刻起身道:“就依石尚书的建议征调兵马,可是领兵主将应是何人?”万历皇帝抛出了一个大问题。刚才赵志建议李如松领兵,但是万历问的显然不是李如松,大明大军出征一定有文臣主管,李如松这种武将是不可能作为最高统帅的。
石星向身后瞥了一眼道:“启禀陛下,臣建议由兵部右侍郎宋应昌提领援朝大军。”本来身后的宋应昌一直是低着头听石星赵志在各抒己见,没想到石星竟然提到了自己的名字。他一时有些愣神。石星回头道:“傻站着干什么,出列啊。”宋应昌这才恍然大悟道:“微臣宋应昌参见陛下!”唰的一下,大家的目光齐齐向他看来。
“启奏陛下,臣之所以推荐宋应昌是因为他在山东沿海备倭期间战功卓著,是个难得的人才,而且跟倭寇多有交战,很有经验,让宋应昌去再合适不过了。”石星道。
万历皇帝这才想起来了,这个宋应昌原来是山东巡抚上调京官,在山东期间包括在威海卫一带确实抗倭战功卓著。是个很好的人选,既然石星推荐,他立刻道:“准奏!”宋应昌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成为了备倭总经略。随后,大臣们又一起商议了其他的各级主将。比如备倭总兵官李如松。是武将军衔最高者,负责前线的实际指挥。左协大将副总兵杨元,中协大将副总兵李如柏,右协大将副总兵张世爵。锦衣卫指挥使史世用。并且让祖承训戴罪立功,跟着李如松一起再去**。还有赞画刘黄裳,袁黄等人。七七八八算起来一共四万两千士兵,战将数百员,形成了万历援朝的大军。
在确定了这些大将和士兵们之后,还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那就是这些士兵要从全国各地征调,如果汇集到辽东需要一段时间,至少是两三个月,但是两三个月的时间谁敢保证倭寇不会继续进攻呢,或者说**能不能坚持到两三个月之后呢。有大臣提出了这个疑问,倒是把大家给难住了,万历帝也是一筹莫展。
石星想了想,突然灵机一动道:“启奏陛下,臣有一人可以推荐。”他刚刚才推荐了宋应昌,现在竟然又有一个人选。万历皇帝让他快快讲来。原来石星的小妾是同乡李茂的女儿,而这个李茂有一个朋友叫做沈惟敬,此人有三寸不烂之舌,石星跟此人交谈过,一直想引他为幕僚。既然此人口舌厉害,不如派他去**跟倭寇谈判,拖延时间。有道是兵不厌诈,既然倭寇能使诈,为什么大明就不能使诈,再说了,跟这些倭寇讲什么仁义。
石星立刻道:“陛下,臣麾下有一官员名叫沈惟敬,此人有三寸不烂之舌,可以作为说客前去倭寇阵营和其拖延时间,等到我大军聚集,再出兵不迟。”
“准奏!”万历道。就这样,抗倭援朝当中的一位奇人,沈惟敬,便粉墨登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