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过神,朱元璋又想到了关键的问题,连忙问:“那你觉得,这次给北方增加几个取录名额最合适?”
朱殷沉默了片刻,才道:“今年恩科,预定的取录人数是51人,但这51个名额,已经被南方学子给占了。
那您老就建议皇上,再加51个名额,专门取录北方学子。”
朱允炆不由一愣:“增加五十一个名额给北方,会不会太多了点?”
“是多了点,但我另有目的。”
朱殷微微点头,继续说道:“南北各取录五十一人,这其实可以是长远的打算。
以前每次科举,南方取录的学子,都要远超于北方,至少占了八成以上。
现在北方经济还很差,还时常有蒙元残余势力南下骚扰北方,使得北方局势还是不够安定。
而且南方的文脉底蕴也太深厚了。
所以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肯定也是北方科举中榜人数远远低于南方。
长期以此,朝堂还是南方仕子远多于北方,呈现不平衡的局面。”
“所以老爷子您可以向皇上进言,以后的恩科取录规则改一改。
每次都分南北,取录名额北方占一半,南方也占一半。
无论南北学子考试成绩如何。
哪怕南方取录的最后一名学子的成绩,都比北方第一名学子的成绩更好,也必须在北方和南方各取录一半的学子。
如此才能保持南北平衡,才能达到南北互相制衡。”
这其实就是变相的降低了北方录取分数线,还给了北方保底的名额。
“这办法真不错!”
朱允炆听得很是痛快,不由自主拿起一碗酒一饮而尽。
“这个法子确实不错。”
朱元璋也是点头道。
不过,他心里也在思考这种办法是否可行,毕竟这么做的话,影响太大了。
想了想,他放下筷子,问道:“你觉得以后取录名额的分配,按照你的想法来做,南方人会不会不满,闹事?”
其实,以他的魄力,不会在意南方人是否不满。
当下首要的,还是先安定北方。
但他想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你知道汉武帝的推恩令吗?”
朱殷笑着问道。
“推恩令?咱当然知道。”
朱元璋当然知道什么是推恩令,随即看向朱允炆问道:“你知道吗?”
朱殷也转而看向朱允炆。
如果他知道朱允炆真实身份的话,一定会说一句‘他知道个屁’。
朱允炆要是知道,历史中也不会那么无脑的削番,弄得皇位都丢掉了。
果然。
朱允炆根本不懂,摇头道:“孙儿学识浅薄,并不清楚什么是推恩令,还请爷爷教诲。”
其实他以前听人讲过推恩令。
但一时记不起来具体内容了,只好说不知道。
朱元璋微微有些失望,说道:“刘邦建立汉朝后,施行分封制,大肆封刘姓子孙为王。
但在刘邦死后,那些势力逐渐壮大的藩王,已经威胁到了朝廷和皇权。
到了汉景帝时期,汉朝五十多个郡,其中一大半都落在了藩王的手中,导致朝廷失去了绝对的权威。
汉景帝为了集权,开始削番,想削夺各藩王的封地,重振朝廷权威。
但却遭来了七王的反叛,使汉朝元气大伤。
直到他儿子汉武帝继承皇位后,通过推恩令,才解决了藩王势大的问题。”
“没错。”
朱殷微微点头,接着朱元璋的话说道:“汉武帝的推恩令,跟大汉的继承制度相关。
以前大汉的藩王,都是只把一切家产继承给嫡长子,其他嫡子和庶子什么也得不到。
而汉武帝的推恩令,则规定其他嫡子和庶子也可以继承家产。
规定藩王死后,家产土地,也必须分一份给其他嫡子和庶子。
如此的话,那些藩王死后,家产、土地,在分给其他嫡子和庶子后,主家的势力就弱了不少。
那些嫡子和庶子的死后,也要把家产分给他们的嫡子和庶子,那他们的主家家产也被分化了。
那么几代这样分下去,藩王的势力,也就被彻底分化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