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两个舅公太心痛我。”赵建国说,“他们不想给我太重的压力。因为,这茶炒不炒的出来没有人知道。所以,舅公们吵架是为了分减我的压力。就算我没炒成。让我觉得对他们而言也没什么,没成就没成吧。
让我不要放到心上。可是,我就想炒成了。其实爸也一样。他积极的办好了公司,就算我的茶不成,我们还可以一样经营百货。搞乡村养殖。你看他们把日用百货都给拖回来了。就是为我减压的。
茶不成,让我转移注意力,经营日用百货与乡村养殖。在韶关,智明姑父说了,我这茶不仅是为韩家,也是为韩、赵、罗、冯、于,我们这个大家族炒的。他说的很对。他们那一代人,对我们韩家的茶有独特的情感。我真的不想失败。如果明天茶不成,我也没有什么法子。只好与师傅们在说说,整理炒茶的工艺。”
甘玲泪眼的拥抱着丈夫:“建国。别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这茶都失去了二十多年。要重拾回来大家都知道很难。你就有太公的这个笔记本,就算不成。也没有人会怨你的。
那些以前就是炒‘丘岭茗茶’的师傅们,现在也炒不出‘丘岭茗茶’的味了。何况你,从来都没炒过茶。也没看到过炒茶。就算失败了,我希望你也不要怨自己。”
“可是我就想成了。”赵建国说,“如果没有了‘丘岭茗茶’。我觉得韩家也就失去了过去一样。”
“可。”“别说了。”赵建国抱紧妻子。说,“让我这样好好的抱抱你。”
夜,很安静。
第二天天一亮。大家就都起来了,吃过早饭后,甘玲带女儿送儿子赵春去上学,其他的韩家人老老少少就都去了茶山。采茶的大婶大嫂们,还有挑运青茶的工人与师傅们也早就等的那里了。
大家蓄势待发,像是等一场早就应该来的胜利一样,参加到这个行动中去。午饭都是自己带上的。
今天知道韩家又要出茶了,有好多家里有茶树的乡亲们也过来看看,如果韩家的茶成了。他们还想像老辈人以前一样,把青茶买给韩家。所以,大清早的都来看看结果。茶山与路两边都站的是人。
到了茶棚,韩琬秀对大家说:“这茶也不知道能成还是不能成。我想第一锅茶就让我们家自己先采,炒出来看看。如果成了,大伙儿就开工,如果不成,我们在说。大家说行吗?”
“好。”杨师傅说,“韩奶奶,我们都听您的。”
“好。”韩琬秀对家人说,“各自拿上篓子,就茶棚边的茶树上采。”
“好。”
家人纷纷的都拿上了采茶的篓子,在会采茶的大嫂,婶子的指导下,就摘茶的嫩芽了。
家人在采茶时,赵建国让杨师傅叫人烧火烧水上了竹蒸笼。等会儿茶嫩芽够一锅炒了。水开了就先蒸青也叫杀青,然后摊凉就炒。人多,大家都很积极。一会儿就采够了一锅嫩芽。赵伟卓把嫩芽全都放到簸箕里集中。
赵建国和杨师傅看了一下嫩芽的品相,有没有坏的。水开,蒸气腾起。赵建国让杨师傅把青茶均匀的洒在蒸笼里。
量够后。赵建国让杨师傅停了下来,拿着太公的笔记本说:“蒸十五分钟。”
接下来在大家就是等,这时甘玲带着女儿也来了。
韩琬秀他们几个老人就坐在那里,现在谁也没有说话。十五公钟到后,赵建国叫杨师傅把蒸笼提起。把蒸青好的茶倒回簸箕里摊凉。
凉好后,赵建国就让杨师傅开始锅里炒茶。赵建国对烧火的大嫂说:“先大火快炒十五分钟。后面中火中炒半个小时。在小火慢炒十五分钟。”杨师傅听好后就动手炒茶了。杨师傅娴熟的手法。看得大家对茶很是有信心。看来平时杨师傅也没闲着,有空的时候也练着的,其他师傅都在一边看着。
对于快炒,中炒,慢炒。是怎么一个炒法。赵建国是不知道的,赵伟卓没不知道。他奶奶一样不知道。只有学过韩家炒茶工艺的师傅们知道什么是快、中、慢的炒茶手法。也只有以前烧过火的人知道大火得有多大,小火又小到什么样的程度。这要有人教的。看来这位大嫂也是得了真传。与杨师傅配合默契。
一个小时下来,杨师傅全让大家看明白了。实际要操作没有几个人会。
炒好后,赵建国让烧火的大嫂撤了火。留下炭火子。让杨师傅把茶在锅中摊开。赵建国对锅里的茶洒上三两酒。让杨师傅翻炒几下。然后堆到一起,盖上锅盖闷五分钟。
五分钟过后,赵建国叫杨师傅打开锅盖又翻炒了几下再闷十分钟,十分钟一到又打开锅盖翻炒几下,又闷上十五分钟。
十五分钟一到,赵建国拿了个簸箕让杨师傅把茶用竹铲给铲了出来。他对大家说:“等放凉就可以喝了。”这会儿大家都还没放松,因为不知道茶味怎么样。
这一个多小时,大家的心,眼,都集中在茶锅里。只有甘玲看着表面平静,沉着的丈夫。她知道丈夫心里有多担心茶如果不出味,对丈夫会是怎么样的一个打击。
对于笔记本上记的炒茶的过程,赵建国这些日子来。以记得滚瓜烂熟,可是他还是一字不拉的看着笔记本指挥着杨师傅。他不能有一点差错。
茶凉,水开,赵建国用竹杯给家里的五个老祖宗与父母先泡上。沸水冲泡着新茶,茶叶在杯中翻滚。茶香随着翻滚的沸水茶汤飘了出来。
赵建国同时看到五个老祖宗的脸面舒展开来。韩琬秀端起一杯茶闻了一下说:“就是这个香。”就慢慢的品了一口,称赞的说:“就是这个味了。都好多年没得喝上了。”眼里就有了泪花。对韩京浩他们说:“你们也喝喝。”
韩京浩他们端起茶杯慢慢的品了茶。韩京浩和韩英浩点头称赞。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失而复得的那种微笑。
赵伟卓品了一口茶说:“我一直担心,外公的茶味到我们这一代就断了。没想到建国给找了回来。”他站了起来拥抱了一下儿子。大家都给他们鼓掌。
赵建国让杨师傅把刚才炒的茶全都泡上,让大家都尝尝。
鲁寒芯拿着茶杯,泪眼的说:“那时我爹每年就等爹的新茶,特别是清明前几天,他是每天都要打电话问一次茂修叔,问新茶到了没有?有时就亲自去,还怕茂修叔骗他一样。
后来我和英浩结婚了,他也就不问了。因为爹知道,爹每年都会给他送上一年喝的。那时新茶一到,他都要高兴好半天。我娘就说他得一包树叶就那么高兴没出息。我爹就说我娘不懂茶文化。也像现在英浩与哥这样吵架。想想那时多幸福。这一晃。我们也八十多了。”说着就流泪了。
简琼莹也是泪眼的说:“我爹也爱喝爹炒的茶。每年也给爹留一年喝的放到茂修叔那里。每年到时候了。如果,我哥来广州进药,我爹没来。都会说,药材忘了没关系。茶一定要给我带回来。解放后我和京浩回去,我爹还说,韩家的茶在抗战那几年都没对家里停过。”
鲁寒芯说:“广州沦陷后,虽说那时我爹和英浩在广州是个汉奸的名头。可是也一样的没断了家里的茶。因为,马掌柜收到的茶都要送到茂修叔那里,也就自然会到我爹那里。”
韩琬秀说:“是呀,那时马掌柜走商路。商路是通的。我们的茶也就年年的送去了广州,就是韶关沦陷那年迟了一些。”
“可不是吗”韩京浩说,“我在上海的那些年,也一样的能喝到家里的茶,为了安全,我不能给家里来信。可是就要喝上家里的茶,我就知道爹娘都好。姐和孩子们都没事。就是不知道 杰儿也回来了。就是想着她。”
回忆着往事,他们都觉得没有辜负了岁月。这时的甘玲站到茶棚外面去,她为丈夫的成功高兴的直落泪。也为自己这些日子的担心释怀。
大家都喝上了茶,赵建国对杨师傅他们说:“这是明前茶的制作方法,明后茶的炒法我们以后在说。大家看到没有,我墙上都挂的有钟。我相信各位师傅们的手艺。
你们以前炒的茶味不对,可能是某个环节的时间没到。为了茶的品质,我们不能省时。以后还有秋茶的制作方法,到时候我会对大家说的。记住了明前茶是:十五,十五,三十,十五。撤火,洒三两酒翻炒,时间是五,十,十五。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时间。每一步都不能少了。也不能多。现在就开始采茶。大家都是老师傅了。其他的我也就不多说了。各位师傅就辛苦了。”
“您客气了。”杨师傅说,“我们大家都知道。就是那时的情况。不说了。”杨师傅笑着对大家说:“婶子,嫂子们快去摘钱去吧。”
“哈哈哈。”大家开心的笑纷纷拿上竹篓采茶去了。茶棚安排工作好的人就摆好了称。烧火的婶子嫂子们就开始点火了。杨师傅也悄悄的问赵建国。他说:“建国,你这样当着大家的面把我炒茶的工艺都给大家看了,这以后别人也炒出我们家的味来,你不就砸了自己吗?”
“没事杨师傅。”赵建国说,“就算工艺制作方式一样,别的地方也炒不出一样的茶味。”
杨师傅不明白:“这什么?”
赵建国说:“因为他们的茶不长在我们丘岭这个地方。我太公多少年了,也只收丘岭老乡的青茶。他笔记本上面还记的有一句。别的乡的青茶,一样的工艺制作,那个味就不对。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水土的问题?还是茶采摘下来送到这边来有时间长了些。这个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