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三国之赵统新传 > 第一六八章 五溪飞军轻松夺吴寨,刘玄德大军欲急进

第一六八章 五溪飞军轻松夺吴寨,刘玄德大军欲急进

没多久,我又得到消息说孙权已经正式上表向曹丕称臣,曹丕也就信了,还命太常卿邢贞赍册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孙权手下也对孙权投降曹丕有不同意见,如当得知魏帝封孙权为王,有人说礼当远接时,顾雍就对孙权说:

"主公宜自称上将军、九州伯之位,不当受魏帝封爵。"

孙权倒也不隐瞒,直接说道:

"当日沛公受项羽之封,盖因时也;何故却之?"

于是就率百官出城迎接曹丕的使者邢贞。接到邢贞时,邢贞一开始还自恃上国天使,入门不下车。惹得孙权手下头号文臣张昭大怒,厉声说道:

"礼无不敬,法无不肃,而君敢自尊大,岂以江南无方寸之刃耶?"

于是邢贞慌忙下车,与孙权相见,并车入城。这时忽然车后一人放声哭曰:

"吾等不能奋身舍命,为主并魏吞蜀,乃令主公受人封爵,不亦辱乎!"

众人一看,说这话的乃是徐盛。邢贞闻之,叹曰:

"江东将相如此,终非久在人下者也!"

我知道这消息后也是极大震动,这孙权啊,真是会审时度势游刃于蜀魏之间,总是和一个结盟对付另一个,说起来,他只是为了自己生存的利益,哪有什么气节啊。就象我前一世以前的很多军阀,只要能握住枪杆子,管你上级领导是谁,有奶便是娘。很典型的如孙殿英、韩复渠、吴化文等人,谁的实力强就投降于谁,哪有多少忠义之心!这孙权也是,根本就不是尊汉室了,就是为了江南那一个独立王国的存在,追求自己说了算。联系真实的历史,他投降了曹魏好几次,降了又叛,叛了又降,只是为了追求最大利益,那管什么面子和气节,唉,曹操当年真实看走了眼,还说:

“生子当如孙仲谋。”

做人实在是不能这么无耻啊。

不管这些,孙权降了曹丕之后,就立刻把都城从建业迁到鄂,并把鄂改名为武昌,以便扼守荆州。同时命李异、刘阿等进驻巫县、秭归,以加强西线防务。 刘备伯父出川东下后,孙权又将军队重新作了布署:振威将军潘璋防守秭归,将军陆议防守巫县,将军李异防守巴山,郎将刘阿防守兴山,将军宋谦督水军防守枝江,昭武将军朱然防守江陵,偏将军韩当辅之,建武将军徐盛防守当阳,绥德将军诸葛瑾守公安,建中将军中郎将骆统防守孱陵,平武将军步骘、武陵郡都尉鲜于丹防守益阳。孙权在武昌督其余诸将士,以备向各方支援。

我在路上一听孙权竟然派平武将军步骘、武陵郡都尉鲜于丹防守益阳,看来很给我们面子啊,我担心杜路、刘宁取不下益阳,反倒被人抄了后路,就命沙摩柯带人转路先取益阳,然后直奔猇亭即可。沙摩柯领令带着1万人去支援杜路、刘宁二人去了。

我们这一行倒是很顺利,那些吴兵望风而逃,根本不敢和我们交战,沙摩柯的名头在这里太响了,武陵这地面还真没有人敢和他交手。不过,刘备伯父那三路人马行进的太慢,我也不敢孤军深入,陷入吴军重围。我就把我这一队化整为零,四处拔武陵地面上的吴军据点,整肃地面,打杀那些投向于吴军的豪强,给那些普通老百姓分了那些恶霸的田地,就象我前世当年的红军一样,反正这武陵地面已经是我的囊中之物了,打下一片巩固一片,马上成立管理机关,当年,我们打的是汉室下蛮王的旗帜,并且我要求我手下的这些军兵严肃军纪,绝不允许骚扰老百姓,我直接把我前世历史上岳家军和八路军待老百姓的做法搬了过来,敢于抗命者杀无赦。起初我是凭着军纪和我的威信做这些事,那些蛮兵在高压下乖乖的去做这些事,但他们很快发现他们给老百姓挑水扫地等等一些善行换来的是当地老百姓的真心拥护,很快他们心底的那些善念和纯朴迸发开来,变成了自觉。这下子那些当地老百姓立马成了我们的耳目,那些老害人的吴兵彻底的陷入了人民战争的**大海之中了。

这种做法我也考虑了,应该说从战术是没错的,但从刘备伯父攻取东吴的战略上绝对得不偿失。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史记》上都说“蜀地之甲,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 只要速战速决,大兵迅速挺进到江陵,则吴国想救援也救援不了了。最关键的就是快速越过从江关到江陵200多公里的山地丘陵,那么荆州甚至整个吴越就暴露在上游蜀军兵锋之下,而这段崎岖的山地也正是东南一方防守的关键。我一直认为单论实力,我刘备伯父此时的综合军事实力比曹操弱点,但肯定比孙权强。只要能形**数上的优势,孙权大军绝不是对手,关键的就是如何形**数上的优势。刘备伯父不应该这么早就出兵,应该大量组建水军,能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次投放重兵于宜都以东,这样才能形成优势,奠定胜利基础。可惜啊,刘备伯父不知怎么回事,老是在白帝城一带徘徊,前锋不紧不忙的凿山开路,然后大军和刘阿等人率领的吴军反复争夺山头。那吴军占了山险之处,哪能那么好攻,蜀军是死伤枕藉,有时一个月也打不下一个山头来。那水军也没有胆量独自冒进,从后面包抄。其实我也知道,这个包抄若是距离小了根本就没用。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位置正好是后世三峡的位置。长江三峡西起我前世重庆市的奉节县,也就是现在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的宜昌市,也就是现在孙桓正在防守的宜都,全长四百里地。自西向东主要有三个大的峡谷地段: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因而得名。三峡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可以说峭崖壁立,江面紧束,水道曲折多险滩,舟行峡中,有「石出疑无路,云升别有天」的境界。我前一世的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时郦道元写的,书中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

这一段水速极快,诗仙李白曾有名诗曰: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可见水速有多快了。可以说那些包抄的人也根本难以在这激流涌动的江中驻船,更别说上岸了。

刘备伯父那边行进的慢,我这边也不好太急。我就替他着急,就让人捎信给张苞和关兴,让他俩建议在岸上实行大迂回,用蛙跳战术,让过那些山头前进。后来张苞说已经把这建议给了参谋李严,而且李严也是当地人,特别是对江北那些山间小路很熟悉,他给刘备伯父列了详细的江北取秭归等地的战役计划,江南则安排我来接应。我一接到命令,立即率军向西北攻击前进,从吴军背后攻击,接应刘备伯父的大军。

前几年我离开武陵时叮嘱沙摩柯派人调查好这长江边上各座山的地形,看哪个山头能驻兵,然后让他反复模拟如何攻取这些山头。沙摩柯当时不明白,但我严令他不明白也得执行,沙摩柯见我如此认真,就老老实实地派人在这里调查,把那些山间小路摸的清清楚楚,有些地势险要的地方还留了暗手以备攀爬。现在我终于用上了,我就把沙摩柯训练的那帮人找出来,按照事前演练的方式开始攻击。我一直强调打仗归打仗,但能少死个人就少死个人,这些山头众多,层层把手,吴军就那么点人,也不可能有大队吴军驻守在那里,无需强攻,还是用我们的老手段偷袭战即可。那些五溪飞军进入山中后,立刻分成小队开始大规模的夺取山头,他们本来就擅长翻山越岭,在这里演练已经重复了多少次的战术那还不轻而易举,很快那些吴军驻守的山头就被拿下了,毕竟那些吴军也没想到我那些五溪飞军竟然能敢在漆黑的夜里袭击,有些甚至是从百丈多高的悬崖上爬上来的。我们为了防止那些吴军泄露我们夺山的秘密,立刻就把他们全部给转押到五溪蛮那里去了。我这一路,竟然轻松的很,我带着胡驹等人连仗都没打,不出十天我们就拿下了江南岸吴军所有凭险据守的山头。最后一座山头被拿下后,山下的刘备伯父的前锋竟然还不知道。我们一行在山上睡了半夜,第二天就听山下鼓号齐鸣,那些蜀汉的兵丁开始在山下骂阵了。我就招呼胡驹等人收拾马匹,带上我们准备的面具,也不打旗号开开山下人的玩笑。胡驹这捣蛋鬼自然无有不从,很快,我们这山上也是一阵鼓响大开寨门迎敌。

我一催战马就下了山,后面胡驹等一千多人仅仅相随,我现在也就这么多人了,这四百多里地,好几十个山头一分,还要留出大队守住出山的路,我就不到二万人,还能有多少人。我看看山下的那家伙,正是先锋吴班。我故意一挥大戟,捏着嗓子喊道:

“对面来将,通名报姓。”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