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山口洋炮台,江四水请贺公子和郑炳勋等几个海军将领一起顺便评估一下山口洋炮台的战力。以征倭经验,和对于海峡各殖民地考察资料来评估,山口洋防护相当完善,而且进退有余。
那么,以目前火炮研制情况,对于来犯目标有多大防御能力,就是最关键的了。
“以目前来看,清军水师的木质舰船小、易腐蚀、航速慢、笨拙、在航率低,由于过于简陋,不能负载过重,一般只能配置数百斤至1000斤重的火炮,且装备大多还是旧式枪炮和各种传统的燃烧性火器。前次战争之时,清军水师最大的船只是福建横洋棱船和广东米艇。”
“哗啦”一张图挂了起来,这些海里水上的东西在座的没有不清楚的,其实,对这些乱七八糟名目繁多的近代木船,最晕的还就是贺总督。
“横洋棱,船长为8。2丈,宽为2。6丈,最大的集字号配备重量不超过2000斤的火炮8门,炮位均安在舱面,炮手无所遮蔽,易受火力杀伤。可勉强在外洋作战的大号米艇,船首一般没有保护装置,不能撞击;靠人力划桨并配以少量小型风帆航行,航速慢,经不起风浪颠簸。”
“这些都不能算,能不能到了这里,都不好说。”
“还有就是战船了,双桅纵帆,不过没有采用转舵装置,继续使用那种依靠7、8人在甲板上扳舵杆的方法。每船设官兵65名,配备近千斤至二三千斤火炮12门,另有火箭、喷桶、火罐等火器。但这种米艇,全省只有51艘,堪用者仅三分之二。中国战船因为质量低劣,几百斤至1000多斤重的铁铸火炮,其射程只有300多米。广东外海水师还有少量红单船,被称为体势壮阔,安炮最多,俨若炮台,其实长仅10丈余,宽2丈左右,只载官兵80人,配备数百斤至1000斤火炮20、30门。”
“真泄气,建虏真真的没见识。”贺总督满脸的不屑。
“非但如此,战船虽小,却相当笨拙。船体容易腐朽,需要经常修缮,九年以后已基本上不能再用。这种水师,几乎没有担心的必要,不要说基本到不了这里,就是到了,一顿火箭就够他们喝一壶的。”郑冰勋轻松的说道。
“泰安,你说说吧。”
江泰安答应一声,敛神说道:“英军战舰高大、抗腐性强、抗沉性好。战争时所说的大夷船,长三十二丈五尺,头尾宽三丈,船身吃水一丈,出水一丈六尺,周身内外均用白铁包裹,惟底用铜包。船身内有三层,其留一层炮眼者,一面炮眼十八个,每眼安大小炮二尊,一船共安大小炮七十二尊。以此规模已在南洋诸国战舰之上。”
见江四水微微点头,贺公子用眼神鼓励自己,江泰安更加自如。
“英国战舰大体上标准化为6个等级。头3个等级属于3桅横帆大战舰,1级有3层甲板,共配备100或100门以上火炮;2极也有3层甲板,共配备约90门炮;3级也就是作战舰队中的载重炮,有两层甲板,共配备**至74门炮。4级是按折中方案建造的,配备有50门炮,两层甲板,称为巡洋舰,有时也用在海军作战队列中。参加战争的3艘战列舰麦尔威厘号、威厘士厘号、伯兰汉号炮位数都是74门。迄至1840年6月22日,英军舰16艘,载炮540门。迄至1842年英军进犯长江前夕和过程中,英军的增援使海军拥有军舰25艘,载炮668门,轮船14艘,载炮56门。”
几个海军将领虽然知道这一情况,但站在只有火箭和旧式火炮的炮台上,想象着英军战舰规模,还是感到心惊。700门火炮,就是只有十分之一的长程炮,这一壶就够炮台喝了。还算有点底气的就是才看到的新型火炮的威力,如果能有一些那样的岸防炮,哪怕只有十几门,就靠着那射程和准确率,在火箭的配合下,也许还真可以抵挡一下。
“今年,英国的“中国舰队”与东印度舰队正式脱离关系而单独成军,所拥有的兵力,计有21艘,采取混合编制,自现代的铁甲到传统的帆炮船都有。其中最大的是旗舰“奥狄莎号”,排水量为3774吨,是一铁甲战舰。其次是“泰利亚号”1459吨,为一巡洋舰。其它皆为炮艇及机帆炮船之属。以“史文吉号”为最小,排水量仅有295吨。”
“只是这个舰队的实力,就远超我们海军。”这回轮到江四水担心海军了。
“英舰机动性和航速远在清军水师之上。战争时,英国的战列舰全部依靠风帆。各种海船、军舰的舵柄已经用缆绳与舵轮连接起来,改变了那种靠人力在整个甲板大幅度转舵的方法,提高了机动性,节省了舵手人数。船首部纵向三角帆和桅杆之间的支索帆比仅仅采用横帆航行起来更能吃风。横帆因增加了翼帆,使驱动力得到加强。有两桅或三桅,悬挂十余面帆,能利用各种风向航行。满帆时,一艘大型帆船可以挂起36面帆,以10节的航速破浪前进,就是37.04华里之速。1830年后出现的蒸气动力铁壳明轮船,已开始装备英军。比如“复仇神号”战船,尽管吨位小,安炮少,在西方正式海战中难期得力,但因航速快、机动性强、吃水浅等特点,在中国沿海和内河横行肆虐。”
“如此看来,招惹上英国这样的对手,满清不败也难,即便炮台侥幸获胜,水师也必无回旋余地。”郑冰勋接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