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
下了三天暴雨。
天空灰暗的如同一张铁幕,笼罩雍京。
微音殿的灯火燃了三天三夜。
内阁几位大学士,在京的三位国公,外加一位宁淮侯,兵部一位尚书,左右两位侍郎,甚至兵部几位品级不高却熟知北境地形地貌的郎官也进入微音殿,诸公侍奉御前。
翰林院新晋的两位庶吉士伺候笔墨。
北境的军情异常严峻,然而,大郑的疆土毕竟有大鲜卑山作为天然屏障,并且北境距离雍京万里之遥,即使新任高昌王殷忘川的军队势不可挡,目前看来,即使不是疥癣之患,尚且不足为惧,真正的心腹大患则是,……
蒙古诸王驻扎在呼伦湖西岸,匈奴的左贤王庭也在那一带。他们虽然没有挑起战端,加入高昌军队,却依旧虎视眈眈。
‘藩镇’固守城池,拒不出兵。
蓟辽总督白策镇守山海关,对于北境远水不解近渴。
唯一可以抵抗高昌王的人,则是镇北境的徐绍。然而,已经过去三天了,却没有一丝一缕的消息传回雍京城。
御膳房用人参肥鸡吊汤,又加了一些滋补的中药,连同鱼肚、排骨、冬笋、核桃和红枣,做成炖盅,装在宣纸蘸水封住的甜白罐子中,火上蒸了一整夜,天露白的时候,由黄枞菖领着御前伺候的小宦官们端微音殿,给已经候了三昼夜几乎没有合眼的诸公享用。
文湛嫌汤头肥腻,他挥了挥手,让黄枞菖将面前的甜白炖盅拿走,“沏碗茶水过来。”
黄枞菖让人端走炖盅,却又换了一个扣着盖子的翡翠色青瓷碗,他双手把碗放在文湛面前,拿起来盖子,里面是一碗清汤银丝面,上面窝着两个荷包蛋,却是煮成了一双并蒂莲花的样子。
“主子。”黄枞菖低声说,“王爷怕您没胃口,特地让奴婢煮的,加了红醋和胡椒,酸辣爽口,您多少吃一些。”
文湛点了点头,伸手拿过黄枞菖递过来的筷子,随后,不经意的抬头,看向王座之下摆放的那些紫檀木椅。他的宰辅,内阁大学士们,王侯们,外加兵部与翰林院的官员们都坐在那边。
身在其中的宁淮侯崔珩不挑食,他揭开炖盅慢条斯理的开始吃着,不过,他手边却有一个小碟子,上面摆放着白糯米甜糕,涂抹着盐水酿的桂花酱,稍微显得突兀一些。
——承怡的心意。
一定是。
哼!
楚蔷生是首辅大臣,可是内阁中有一位却是他也无法怠慢的人,就是接替身子太弱已经致仕回乡的何隽棠而再次起复入阁的梁徵。
梁徵曾经是先帝凤化年间的内阁次辅,为人泥鳅一样,滑不留手,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在内阁和稀泥。
只是。
当所有人以为他就这点本事的时候,他却在关键时刻站在首辅大臣杜皬的对面,而得到今上的信任。
梁徵在六十八岁的时候辞官回乡,做了几年白衣阁老,重人以为他彻底绝迹雍京官场的时候,他却在三年前回到这里。皇帝亲自下旨起复,任礼部尚书同时入阁。
如今,他已经七十四岁了。
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梁阁老正好过了第一道坎,距离下一道坎还有十年,他松了一口气。
可是。
岁月毕竟不饶人。
他已经很老了,牙齿松动,精神不济。三个昼夜的熬煮,年富力强的楚蔷生尚且需要强打精神,梁徵如同干瘪的核桃,又或者是细竹篾扎的纸人,似乎风吹一口过来,他就散架了。
皇帝特许他离开。
梁徵颤巍巍的跪拜之后,黄枞菖就把他搀扶出微音殿。
殿外有空地,这里种的树木不高,却也已经是郁郁葱葱。浓重的绿色之外,则是浩渺无波的太液池。
赵毓站在池水边。
他听见轻微的脚步声,转头,看到了已经是风烛残年的梁徵。
“殿下,老夫没想到还能活着见到您。”
赵毓笑着说,“瞧您老说的,只要您不死,我不死,我们终究有再见面的一天。梁夫子,您这是要回内阁,还是出宫?”
“出宫。”梁徵说着还咳嗽几声,显得既老朽又弱不禁风,“我这把老骨头可禁不住了,再熬,就得一命归西。”
赵毓又是一笑,“十四年不见,夫子还是一如以往的倚老卖老。”转而,他告诉黄枞菖,“你回去吧,我扶梁阁老出去。”
黄枞菖垂手站立一旁,口中答道,“是。”
赵毓果然双手搀扶着梁徵向大正宫外走。距离微音殿远了一些,天空的乌云似乎也散开了一些。
看着流云散开,赵毓说了一句,“梁阁老此次回雍京,可谓孤勇。”
“我一把老骨头,黄土已经埋到脖子了,有什么资格谈孤勇?”梁徵则说,“不过是陛下惜老怜贫罢了。”
赵毓,“梁阁老过谦了。”
梁徵,“对着殿下,也没什么可丢人的。我那个儿子文不成武不就,败家的花招学十足地道,我要不回来做这个官,领着朝廷一份俸禄,吃一份禄米,我们全家就得喝西北风了。我这个人一生碌碌无为,尸位素餐而已。”
赵毓听着只是笑,“您老可是堂堂礼部尚书,官居一品,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朝廷上下都要尊称您一声 ‘大宗伯’。如此煌煌人物,又怎么是那些尸位素餐的大人们能比的?”
梁徵,“我是木雕泥塑,我比他们还不如。”
何隽棠回乡之后,内阁大学士的位子空出来一个,朝野上下,数千双眼睛紧紧盯着,而内阁中也是波涛暗涌。
左相为楚蔷生。
鹿有鸣、左桂清是寒门。
危焕是 ‘酷吏’,也是文湛的刀。
顾澹、查伊瑝出身江南巨族,虽然不明朗,背后却隐隐有兰芝社的影子。
所以,何隽棠这个空缺,选谁,至关重要。因为这个人需要均衡朝野多方势力。
空缺三个月。
朝野争论不休。
似乎选谁入阁都不合适,似乎,没有这样一个可以让所有人都接受的人存活于世。
这期间,皇帝一直不动声色。
没有人猜透他的心思。
等到文湛一道圣旨起复梁徵的时候,一切争端消弭于无形。
梁徵。
先帝时候的内阁次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