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子,何卫已经请了工匠。此时,整个两层,已经被改造的面目全非。自从这里撤去“荟星楼”分店的牌子,大山便没再来过。现在乍一看到这般乱象,一时错愕。
“哈哈,大山,以后怕是吃不成烙饼大葱猪头肉啦。”伍炳义笑着拍了大山脑袋一下。
“嗯!以后拉了万梅嫂子和小山,来这里听书看戏。”何卫看着忙碌的工匠,憧憬着说到。当然,在他的设计里,这里的一层才是听书看戏的场所,而二层,他要把茶馆、刺绣庄和仿制古玩,都安排进来。店虽不大,但他相信这番安排下来,这里的生意,很快就能火过当初的饭馆。一番话说的大山几乎躁动起来。这家伙,是能为听一段书舍了一顿烙饼的人。
“对了,想好起个啥名字了么?”伍炳义问向何卫。
“咱这地方太小,索性就小得理直气壮!我看不如就叫‘小戏楼’。”何卫回道。
“嗯,低调含蓄,也合周围人的口味。真要太大气了,倒让人觉得咱们附庸风雅。”思考片刻后,伍炳义点头称是。大山则瓮声瓮气的说:“不小。依我看,这叫庙小菩萨大。”说的三人都是大笑。
当“小戏楼”在一阵锣鼓点和乐器声中,在周围一众老邻居欣喜的眼光中、在何秉璋和董熙昆及几位老人的品评中,隆重开张的时候,道光二十六年,来到了最后几天。
这一年中,有不少的好消息。
年初,道光帝重新启用林则徐林大人为甘陕总督的消息传回京城。这消息看似没有什么,毕竟林则徐已淡出人们的视线多年。但这终究是对林大人的肯定,而何卫,之前一直因曾追随林则徐禁烟而身份有些尴尬,此时才是彻底的清白了。
年中,香港林庄老人和田再勇处,第一艘大型帆船,终于远航。林家的货物,一路向南,直达吕宋、大马。而且,除原有的那些外,竹器、漆器、骨器,竟一时令福州林家应接不暇。
而返航时带回来的橡胶制品、干鲜热带水果等,更是一在闽省露头即刻脱销。此时,在闽省人民的期盼中、在林家众人的焦急中,第二艘、第三艘帆船,正在船坞中加紧完工,出海的日子即将来到。
接近年底时,翠屏山麓的“龙屏书院,”也在一众莘莘学子的殷切期待中,正式的开馆授课。据说开馆之前,很是让一帮校董费了思量。按林乡、林渊和伍炳文的设想,是希望常云、何卫和林童能来现身说法的。
后来,念及这几人目前的特殊身份以及妖孽程度,校董们一致担心,他们三人的事迹,很有可能令不少学子自惭形秽,已致弱了进取之心。干脆一切从简。
即使这样,林家、伍家、陈家和蔡家等一众学子,终于集合在了书院。多少年后,这里,将有不少人或者他们的后辈,在华夏的舞台上闪亮登场、各领风骚。
同在年底时,翁之谦终于摆脱了单身的行列、小院中又添了一位温婉的小家碧玉。刘曼的到来,让翁之谦仿佛找回了童年的影子,那份无拘无束的上蹿下跳、那份无忧无虑的忙前顾后,已让小院里的众人鄙视不动了。也是难得见一眼这位之谦师兄的天性,倒让众人日后多了不少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乐在其中的二位新人,眼里哪还有其他。这倒让杨杉省了很多心,毕竟“伍义泰”又多了一个帮手。
不过,在三地所有人眼中,林童与何卫的彻底稳定,才是最好的消息。毕竟泉州和厦门,那是直接与洋人脸贴脸的最前方,而京城则是鱼龙混杂、多大官都不叫官、多大势力都不叫势力的地方。
“小戏楼”开张的前三天,何卫把客源问题交给了伍炳义与王海樵和自己的两位师傅配合。有了王海樵及他身后的奕欣的推荐,那些八旗子弟中好玩票的、以及官员家眷中的戏迷们,对于北城多了一个听书看戏的去处自是非常喜闻乐见。而何秉璋与董熙昆更是身边能聚来不少的各色艺人或名票友。
当这些圈里人凑到一起时,给“小戏楼”瞬时带来了轰动的效应。即使台上暂时还请不来什么名角儿,剧场的地方也着实小了一点,但这丝毫不影响“小戏楼”定位于高端,因为台下坐着的,都不是一般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