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天恋 > 十三

十三

放着“小桌子”不坐,偏偏要坐这“大桌子”,纯粹一个傻瓜。张倩不想听下去了,正要往回走,只听见,身后突然响起了一个陌生的声音:“同志,你找谁?”

张倩吓了一跳,回过神,心眼儿一动,立即对他说:“我找谢平。”

那位同志到办公室门口,说了一声,“谢副组长,有人找”,就走了。

谢平急匆匆的走出来,见是张倩,冷冷地说:“是你啊。”

“谢哥,恭喜你,当上副组长啦!”张倩热情的说道。

一个寡情薄义的人,谁要你来恭贺!谢平摆出了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淡淡的问道:“什么事?”

他怎么会对我这样?我也没有得罪他。张倩自讨了个没趣,一下红了脸。她真想马上离开,连忙说:“我来拿复核后的气动数据。”

“你等着。”谢平转身返回去,对宋良骥说:“老宋,结构室来拿气动数据。”

只听见宋良骥回答说:“没有变化。”

空口说白话,那怎么行?!张倩在门外说道:“那也要给我写个东西,我好回去交差。”

宋良骥一听是张倩的声音,连忙走出来,对张倩说:“快进来坐。”

“快写!”张倩最不愿意见他,还是招来了。她都没有正眼看他,便催促说。

“马上,马上。”宋良骥转身返回去,迅速拿出一张公文纸,写了一行字,出来交给她。

“这个不好使,盖上公章。”张倩接过来,看了一眼,又塞给他。

宋良骥连忙转回去,从保密柜中取出新刻的公章,正正规规的盖上印,走出来,带着笑,讨好的对张倩说:“让你久等了,给。”

张倩没说话,从宋良骥的手中,“唰”的一下,抽出回函,转身就走。

有句老话,叫做冤家路窄。还不到一个月,宋良骥和张倩、孙枢聪又见面了。

这次是所领导和相关专家,来评审结构室翻译的米格21的结构设计图。评审设计,对于各个室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一件事,何况这是图纸移交工厂前的最后一次评审,规格就更高了。出席评审的所领导有总设计师黄志千,副总设计师熊志丹。专家由相关科室的领导和“七君子”组成。宋良骥也参加了,不过他是作为前任气动组长参加的,会议桌上,没有他的座位牌。

没有座位牌也就罢了,偏偏他又与孟良柱坐在一起,一个是正式的评审专家,一个是列席,这令宋良骥的脸往哪儿搁?

评审会设在结构室的会议室,第一场就是评审机身的结构。前机身的结构是张倩负责翻译和复核的,后机身的结构是孙枢聪。她们两人先后来到会议桌前的挂图旁,做了详细的汇报,然后坐在墙边的椅子上,打开笔记本,握着笔,聆听各位专家的点评。

应该说,她们两人向各位专家的汇报,条理清晰,思维缜密。

黄志千作为评审组的组长,坐在会议桌的中间,评审会自然由他主持。他对在座的各位说:“我们看也看了,听也听了,大家说说,怎么样?”

熊志丹、王百寿等几位重量级的人物,先后发了言。因为这是苏联人设计的,结构上找不出什么毛病,他们就翻译、复核和图纸的规整度,作了点评,大多是肯定和溢美之词。最后就剩下孟良柱和宋文骢了。黄志千竟先点了孟良柱的名:“良柱同志,你也说说。”

宋良骥被边缘化了,他的脸微微有些发烧。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是来学习的,我赞同大家的意见,没有什么要说的。”孟良柱说得十分得体。

“大家还有什么?”黄志千没有点宋良骥的名,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他是列席。

大家纷纷回答说:“没有。”

本该散会了,偏偏宋良骥无事强出头,他看着天花板,说道:“我说点儿意见。”

“请讲。”黄志千不愧为大家,善于倾听各方的意见。

宋良骥板着脸,说:“我同意各位领导、专家,对翻译和复核的评价,只有一点意见,仅供参考。”

“你就别客套了,直接说。”黄志千发了话。

“米格21的结构设计无可挑剔,但考虑到我国的材料,性能比苏联的要差一点,特别是飞机蒙皮使用的铝合金,强度低了一个级别,是不是考虑隔框不动,增加桁梁、桁条的密度。”

王百寿主任听后,立即表态说:“这个问题提得好,设计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建议结构室下来重新计算一下,考虑个方案。怎么样?”

结构室主任回答说:“好的。”

“考虑什么?画蛇添足。”熊志丹一下否定了宋良骥的意见,大家看看熊志丹,又看看宋良骥。

宋良骥的脸一下红了。

哪知道熊志丹的境界更高。他说:“如果加强桁梁、桁条,必定会增加飞机的重量,影响性能。我们就是要用原设计的材料强度,去倒逼工厂和材料研究单位,研发新产品。如果不逼他们,我们的航空制造水平,什么时候能赶上人家?!”

真知灼见!大家纷纷点头赞同。

“我同意志丹同志的意见。”黄志千表了态。他接着说:“大家还有什么意见?”

领导和专家们纷纷表示没有。

“今天的评审就到这里,散会。”黄志千说完,站起来,往外走。

真不该多嘴,宋良骥的心里很后悔。会场上就剩下他一个人了,他慢慢站起来,红着脸向外走去。

“自作聪明!不说话,没人把他当哑巴。”宋良骥前脚刚出门,孙枢聪跟着就发难。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张倩一边卷着图纸,一边轻蔑地朝着宋良骥的背影说。

她们俩有了难得的一致。

接下来的几场评审会,领导照例没有点宋良骥的名,他自己也知趣,默默坐在那里。他与孟良柱一比,自觉矮了许多。参加这个会,真难受。

他这么努力,还落得这个下场,怎么不令人悲哀?!

一个人,如果不按领导的意图办事,被冷落、被边缘化,那是迟早的事。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