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上午八点半,气动布局组准时开起了小组会。
气动布局组的办公室比较大,进门的横墙边,放了一张条桌,一个报架,还有两把待客的椅子。条桌上放了三只热水瓶,报架上放了党报和省报两份报纸。两边纵墙边,放了两排办公桌,每排八张。宋良骥坐在靠窗的那一排最前面。每个人的办公桌上,摆放的物品都是一样的,茶杯和烟灰缸,整整齐齐,唯独宋良骥的办公桌上,多了一块小黑板。黑板靠墙放着,黑板上写的都是他还没有搞清楚的问题,搞明白一个,擦去一个。他站起来,把椅子挪了九十度,椅背靠墙,坐下来,面朝大家,说:“大家都停一停,我们开个会。”
同事们纷纷直起身子,把目光投向他。
“谢平,你去请一下王主任,他说要来听听。”宋良骥吩咐他。
谢平坐在对面一排的第一张桌子。他拧上钢笔帽,插进上衣口袋,回答了一声“好”,站起身,就出去了。
“梁柱,搭把手。”宋良骥起身来到门边,将放在条桌上的三个热水瓶取下来,放到墙角,然后和孟良柱抬起条桌,放到他们办公桌的正前方,孟良柱擦桌子,宋良骥端来一把椅子,放到条桌边。
刚准备停当,主任就来了,坐在条桌后,面朝大家。
谢平端着王百寿的茶杯,跟着走进来,将茶杯放到主任的面前。
他们三人回到各自的座位,刚坐下来,宋良骥就开了口:“今天我们开个讨论会,讨论的内容有三个,一是我国面临的战略态势和我们自行设计新歼的紧迫性;二是东风113失败的教训;三是我们应该怎么办。首先,请主任给我们作指示。”
大家自发地鼓起掌来。
从这三个讨论题来看,宋良骥是经过认真准备的。他的思路是,先用前两个议题统一大家的思想,然后说出他的想法,水到渠成。
“都是自家人,用不着客套。”王百寿向大家摆摆手,说道:“大家可能都知道了,所领导考虑让良骥同志进入七个技术尖子的行列,重点研究米格21的机翼弹性问题。可他不大愿意参加,想成立战术、技术与气动布局组,研究战术、技术与气动布局的课题。我研究了一下,世界上所有的航空强国,都没有这个专业,这可是开了国际飞机设计的先河。大家先不要讨论,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想法。”
王主任的话,开门见山,直接了当,一下打乱了宋良骥的步骤,他只好站起来,准备阐述自己的理由。
谢平听了之后,心里一下宽慰了许多。从主任的话中,可以听出,他都不同意老宋的想法。哼!我说服不了你,这回有人能治你了。他看着宋良骥,有点幸灾乐祸的味道。
孟良柱做梦都没有想到,宋良骥放着一条阳关道不走,非要走一条独木桥。他坐在桌子前,两手放在大腿间,两眼静静地盯着桌上的书,心里却涌起了波澜。消息来得太突然,突然得让他几乎不敢相信。多少人为了争得这个位置,明里暗里在使劲,可他对送到嘴边的肉,却紧闭着牙关,明显就是有点“二”。几乎就在这一瞬间,他脑海里升腾起希望的火苗。这束火苗,开始还烤的他暖洋洋的,后来竟熊熊燃烧起来。两年多来,他们两人搭班子,宋良骥在业务上总是压他一头,内心一直比较郁闷。气动组长的职务虽然小,小的像一粒沙子,但这个位置是通往总设计师的唯一通道,其它专业天生就不是当老总的料。院子里不是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吗,搞气动,阳关道;搞结构,独木桥;累死累活是计算,逍遥自在搞仪表。这可是他自己放弃的,可不是我孟某人与他争名夺利。
宋良骥被逼上了梁山,只好清清嗓子,阐述他的理由:“大家知道,目前我国所处的战略态势,是比较被动的。美国在东面南面包围我们,苏联在我国的三北地区陈兵百万;这两霸在战略上威胁我们,在技术上封锁我们。我们的态度,一是不怕,二是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落实到我们自己的工作上,就是要在吃透米格21技术的基础上,抓紧研制我们自己的新型歼击机。虽然上级现在没有下令,但这是早晚的事,我们要作好准备。”
“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吃透米格21的技术,把它仿制出来,不是研制新歼。”谢平上来就反驳他,就是想让他收回成命。
“我们不要插话,听组长讲下去。”孟良柱自然知道谢平的意思,但他怕宋良骥反悔,连忙出面阻止。
“不要紧,讨论嘛,大家随便些。”王百寿既想听听宋良骥的理由,又想让大家呛呛他们的组长,让他改弦易辙。
宋良骥继续说道:“长年啃别人嚼过的冷馒头,就只能永远当一个乞丐;一辈子照猫画虎,至多成为一个高明的画匠,而永远成为不了一个艺术大师!别人的东西可以学习借鉴,但总是如履薄冰似地照别人的脚印走,是没有出路的。”
“不打好基础,盖起的楼房,迟早要塌。”谢平与他较上了劲。
“的确,我们的基础还不够深,不够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需要探索;没有资料,缺少试验条件,甚至缺少一些基本的工程经验,困难重重,但自行设计是必须要走的一步,不管多艰难,我们都必须朝着这个领域摸索前进。”宋良骥颇为坚定。
“我们要摸的是米格21的设计技术,不是战术。”谢平一心想说服他。
“要研制一架新型战斗机,必须对未来我国的战场环境、作战目标、作战方式进行研究,这是战斗机设计的基本依据,也是衡量一架战斗机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准则。”宋良骥拿出了理由。
“战术论证和战斗使用是空军研究的事情,你这是不务正业!”谢平言辞激烈。
宋良骥被谢平的话一下噎住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形同手足的谢平,竟会这样起劲的反对他。
坐在他身后的一位老设计员大冯也出面劝说:“老宋,算了,人家外国人搞飞机搞了几十年,人才济济,专业设备齐全,都没设这个不伦不类的专业。我们对飞机的研究毕竟起步时间不长,对它的认识也还有限,你就不要别出心裁的搞什么新专业了。”
设计员小廖也附和说:“组长,你就按照主任的意见办,准没错。”
就在风向要转的紧急关头,孟良柱一下站起来,支持宋良骥:“我同意组长的意见,搞飞机设计,不懂战术要求,搞出来的东西,必然牛头不对马嘴。”
孟良柱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完全是两样。他在为宋良骥埋雷,然后等他自己拉弦。
“良骥,你继续说下去。”王百寿主任好像对宋良骥的想法,有了兴趣。
孟良柱顿时感到犹如天助。
“比如米格21,苏联人是针对欧洲战场设计的,东欧前线,机场密布,米格21虽然作战半径小,但没有问题。但放到我国,东部沿海用它防空截击基本还可以,华北、西北就不行了,那要修多少机场,才能形成严密的防空网。因此,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前研究我们未来的战斗机气动布局,就能防止这些问题。”宋良骥恳切的陈述理由。
“我们也想设计个飞得快的,腿儿长的,但我们国家的工业基础差,搞不出来啊?”谢平嘲笑他做的是无用功。
“对!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我们国家的技术基础。一架新型战斗机,是一个国家最高科学技术的结晶。离开现实的科技、工业基础,盲目地追求高指标,是注定要失败的。我们的东风113失败的原因就在这里。因此,我们在研究战术的同时,要认真研究我国科学技术的基础,哪些技术我们是能突破的,哪些技术是短时间内突破不了的。飞机的战术指标,一定要建立在现实的技术基础之上,不能说大话,放空炮。”宋良骥掏出一包烟,一下撕开,走过去,先规规矩矩的给王百寿敬了一支,然后撒给附近的谢平等人,远一点就扔。你别说,他还扔得挺准。发完了,他自己点上一支,抽了起来。
孟良柱点起烟,抽了一口,接过宋良骥的话茬,说道:“这个课题太重要了,不研究我国科学技术的现状,光埋在气动理论的书堆里,设计出来,造不出来,等于零。”
孟良柱又点了一把火。
室内顿时烟雾缭绕。
“能不能这样理解,你要成立的战术、技术与气动布局组,主要任务就是在设计一架新歼之前,作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开拓工作。”王百寿主任作了归纳。
“是这样。”宋良骥点点头。
“你实在想研究,就交给我们,你去搞机翼的弹性分析,抽点时间来过问过问就行!”谢平的想法再明确不过了,他就是想让老宋不要丢掉技术尖子的头衔。
宋良骥感激地向他点点头,然后说道:“这里面的事情也很多啊!”
王百寿抬起头,看着孟良柱,对他说:“梁柱,你能不能牵头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孟良柱一下笑开了,摆起双手,连声说:“我不行,我不行,战术这东西,我东西南北都摸不清楚。”
“给我十个人,我来当组长。”宋良骥果然拉响了雷,自己结束了自己当技术尖子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