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追赶太阳的人 > 第一章第18节产房内的人性

第一章第18节产房内的人性

大姑姑,食堂里等着熬小米粥,还不时的提醒着:‘别忘了放红糖’。那时的农村里,不管谁家生孩子,附近的乡亲们,都送吃的,不过送东西是,有时间要求,孩子出生的第4天、和第6天不能去,老人们说是怕重四六风。

这种乡俗,也不知道传了,多少辈子。有送鸡蛋的、有炸麻糖的(城里人叫油条)大多数还是送挂面,挂面是干的,能放很长时间,在村里人源好一点,或者是队干部,收的自己家吃不完,还得送出去,总不能让它放坏吧。

尤其是娘家人,拿的最多,孩子出生三天的时候,娘家来人,看望闺女,亲娘、嫂子、姐妹都来,娘来了就不走了,要伺候几天,坐月子的闺女。一是放心不下,自家闺女,二是来商量,什么时候做‘九日’,再就是,替换几天忙里忙外的婆婆,在河北中部的农村里,婆婆要伺候,儿媳妇整整一个月,不让她下地、不让她沾水,月子里要是落下了病,一辈子都难好。听说,只能再下次坐月子时,加倍的小心,要能养好那也是万福。

那个地方的人,常年吃红薯面,脾胃非常弱,所以,产妇在生孩子的头几天,每天只能吃小米稀粥,以来养胃,更利于产妇的消化,喝小米稀粥一会就饿,那就再做,总之,一天要做四到六顿饭。再加上接待,来送东西的乡亲,忙是肯定的。

做‘九日’是河北中部农村里,也不知道,传了几辈子的习惯,就是在孩子出生的第9天,要大摆筵席,绝对不比娶媳妇时差。做‘九日’只给头生的第一胎做。一后不管生多少,都不做。生头胎时,大多数的,爷爷奶奶都还在世,有的见到了四辈人,更有长寿者,能见到五辈人。所以,那是特大的,喜事。做‘九日’时,赴宴的娘家人最多,所有走动着的,亲戚都要来,所以,养活闺女,并不比养活儿子事少。

宴席上的吃食,与娶媳妇时一样,唯有一样是,必须要有的,那就是‘芝麻盐’,它是头一道菜,人们把它,放在鸡蛋汤里,或者是,用大卷子蘸着吃。

还有一个特别的习惯,本生产队的人,在做‘九日’那天,谁也不去坐席,一来是,坐席得拿份子钱,那个年代最缺的就是钱,再说办事的人家,也承担不了那么多的人,来做席,聪明的人们,想到一个好办法,做过九日以后,有小队长牵头,在早晨上工时。

队长,就对社员们说:“双禄家抱孙子了,今天中午,去他家喝喜酒,每人拿两毛钱。”这种喝喜酒的形式很好,主人家只准备酒,下酒的凉菜,扔然是‘腌豆儿’。社员们下了工吃过饭,听生产队的钟声一响,便三五成群的,来到双禄家,双禄两口子,早在路口迎候着呢,见面总是免不了,寒暄几句,“老哥哥,抱孙子了,恭喜啦!”有来一班儿人:“瞧吧你两口子乐的,一会多喝几杯。”

喜事吗,大伙都高兴。酒、菜、是管够的,小队长,掌握着火候呢,要是全喝醉了,那么下午谁去干活。远亲不如近邻,一个生产队的人,就跟一家人差不多。那种形式和气氛,只有在那个年代,才可能有。

金色的阳光里,

一颗小草吐着嫩绿。

鲜艳的小花沐浴着风和雨,

我想把星星摘下来送给你。

把彩虹剪一段做你的外衣,

让春天的暖阳留下来陪伴你。

夏天的炙热成为你成长的动力,

秋天的白云伴你高高飞起。

皑皑白雪是你品得的唯一,

上帝赐给我的天使,

我用生命呵护你。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