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来,满清政府对这些人无法进行控制和管理,地方官吏豪绅又乘机压榨,使得贫苦百姓不得不迁徙、流亡,而流动人口日益激增,干扰到社会安宁,引起社会动荡。
满清政府为了通过改革赋役制度来控制人口,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便决定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把全国丁银总额基本固定,从中央到地方不得随意增加,使广大农民负担相对稳定,逃亡人口减少,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永不加赋”这条政策就是为了减轻老百姓们的经济负担,以鼓励人口增长,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长远发展。
但是,康熙实行了“永不加赋”的政策之后,老百姓的负担并未减轻,甚至还加重了。
原因其实很简单、清朝的八旗贵族们及一些不干活的富人,都需要汉人养活。
据记载,一位叫陆世仪的官员曾经说过:“朝廷岁漕江南四百万石,而江南则岁出一千四百万石。四百万石未必尽归朝廷,而一千万石常供官、旗及诸色蠹恶之口腹。”
也就是说,国家“漕粮”的正式税额是400万石,但老百姓们要负担的竟然是1400万石。
可见“税外费”之多;而这多负担的1000万石,而且远远高出正式税额为,而且还不能算是纳税,只能算是“加赋”而已。
“永不加赋”即永不加丁税(人口税),只收田租的政策听起来不错。
然而,实际上并不算是仁政,在历史上两税制,早已将丁税摊派入地租,明中期出现了一条鞭法,将田赋,丁税,杂役等一并征收,满清其实不过恢复明朝旧制而已。
康熙五十四年、山西的百姓因为这三种税,每年要交4两银子,而地里的出产粮食不过2两,所以山西的大批百姓开始了无休止的逃荒。
康熙后期,从朝廷到地方,贪官遍地,百姓苦不堪言,尤其是遇到灾荒的时候,年轻人只得背井离乡逃荒,老弱病残之人只能等死……国家已经有些混乱。
到了雍正继位之后,经过“火耗归公”、“摊丁入亩”的改革,不再听任地方官员们在“税收”上胡作非为,而是限制征收额,同时改费为税,才使情况有了好转。
跪在地上的胤禛对于清朝的弊端十分了解,自己也有解决的手段,但是他却不能说出来。
要知道他还是个皇子,如果当皇子的时候就敢评论自己老爹的治国理念,那当了皇帝还不上天?
胤禛正想着的时候、坐在椅子上的康熙皱了皱眉,最后才开口道:“就当今年的秋税提前交了,让下面的官员和百姓解释解释。”
“额…这……”穆和伦想说百姓们提前没有钱交税,不过看到康熙的模样后,他还是选择了闭嘴。
跪着的胤禛看着穆和伦的样子,心底不由叹了一口气,这一笔税征下去,又不知道又有多少百姓家破人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