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王固然有罪,但若不是先帝做事太绝,后来又宠信馋臣,也不至于死的这般无声无息。
雍王活得洒脱,朝臣却要过不下去了,史书他们看得多了,雍王这样的他们还是第一次见,雍王府堵过,京郊大营也蹲过,可就是一点儿用也没有,最后没办法,还是王海出来提了个建议。
雍王可是从小养在太皇太后膝下的。
众臣恍然大悟,立刻收拾了整整齐齐跪在太皇太后宫门前。
跟着一起跪的还有几位太妃。她们不见得多看好雍王,但是雍王确实比其他几位王爷更像样些。先帝并不十分爱美人,以前宠爱魏贵妃,但魏贵妃去得太早,后来宠爱秦贵妃,可贤王又坏了事,那之后先帝就只喜欢一个人呆在勤政殿了,后宫嫔妃本就不好过,如此更是难以得见天容,雍王府中收益并不多,但却是每个时节都会送东西进宫中来。
便是小小采女,也能拿到雍王府的一分孝敬。
朝臣们一连跪了三日,恍惚间有老臣想起以前也曾在宫门前连跪过三日。
那是十多年前,贤王意图谋反时曾想拉穆家下马的时候,先帝气急之余,也想借此事抄了穆家,那时他们也是如此,自发的跪在宫门前。只是当时先帝以朝臣家眷性命威胁,又有穆国公亲自来劝众人回去,众人心中绝望,以为穆家从此真的要完了,谁知跪在宫门前的第三日,西北捷报快马入京,穆五穆长栒单枪匹马挑了敌军首领下马,敌军溃逃,大周大获全胜。
太皇太后也终于在穆长栒回京之后下了懿旨,赐婚穆家五子与清平郡主,然后逼着皇帝同意穆家回山东避祸。
先帝七岁为帝,但到底还是比不过为后便手握朝政的太皇太后。
十几年前太皇太后做得了主,十几年后自然也能,雍王可比先帝更知孝顺二字如何书就。
太皇太后知道孙子的心结,也没逼着孙子一定接下皇位,这是她经历的第四个皇位了,居于高位越久就越明白,身为帝王不见得一定是件幸事。
朝中无主,按理说该是日渐颓败,但只要太皇太后在世,大周就绝不会乱,所以众臣才能容忍雍王这么久都不登基。大周风波不断,但却没有一次是太皇太后出手解决不了的,雍王不愿称帝,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但他更不忍祖母这把年纪还要为大周操劳。
若非生在帝王家,雍王都怀疑自己是能落草为寇的混不吝,在宫中陪着太皇太后住了几日,他回到雍王府,召集了府中所有的人来,十分平静的宣布,他打算要做皇帝了。
年定慈从来都不会对雍王的话提出任何异议,其他姬妾虽然不至于个个伶俐,但她们知道看眼色,不管什么事,跟着年侧妃准没错,雍王妃听完雍王这句不亚于平地惊雷的话,托着下巴若有所思,“做皇后……是不是比雍王妃还要威风?”
雍王一向不爱理会雍王妃,尤其她又开始不说人话了,雍王连顿都没顿一下,继续顺着话音往下说。
雍王至今也没认为自己有什么治国之才,而且他对先帝为何选他做皇帝心知肚明。
先帝是在向太皇太后认错,也是想求太皇太后继续守卫大周江山,他给雍王留的遗旨,与当年父皇留给他的遗旨,一模一样。
所以雍王在继位之前,先与太皇太后挑好了储君人选。
儿子们都在场,不用提他们也知道父亲和太皇太后挑的是谁,有姬妾小心翼翼看了雍王妃一眼,却又被雍王妃瞪了回去,无论雍王挑的是谁,她总是母后,反正她也没儿子,谁知道最后竟还能捞个太后做做。
一句话把本来不想理她的雍王气笑了,雍王妃向来不怕他,反手便抽出了马鞭要和他理论,年定慈几句话安抚住两人,然后散了众人,开始着手入宫之事。
府中事务都是年定慈在管,旁人不愿插手,也插不进手去,年定慈管就罢了,若是别人敢多嘴,雍王妃的马鞭是必定要去招呼一顿的。
先帝八月身故,雍王硬是拖到十一月才登基,他嘴上说着无治国之才,但真上了手却处理的极好,仅仅一个月,众臣们就知道了为什么这么多儿子中,先帝独独选中了雍王继位。
大周王爷何其多,但却只有雍王一个,最了解民间真正向往的是什么。
雍王接手过最贫瘠的封地,也驻守过最偏远的边疆,他比朝上的文臣武将更知道百姓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十五年前穆长栒一战成名,那场战役足以名垂青史,所有人都知道雍王去过,却不知道他是怎么去的。亲王不可领兵,先帝也从没下过旨意,雍王是自己混进了小兵中跟着去的,他从小被太皇太后养在身边,一直活在穆家人的庇护之下,所以他比外人更想知道别人眼中的穆家到底是什么样子。
也许只一个差池,雍王殿下就会永远留在西北回不来了,但不知是命好还是命不好,去了西北不足一月他就被穆长栒认了出来,不但安安稳稳的活了下来,还亲眼目睹了穆长栒那绝命一枪。
父皇视穆家为眼中钉,但他不一样,几个月的相处骗不了人,即便不是为了祖母,他也愿信穆家绝无二心,与其说父皇是嫉恨穆家,不若说迁怒,因为他此生都注定活在祖母的阴影之下,他反抗不得,就想拿穆家开刀,可穆家,偏偏没有一个是软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