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后来才知道,他幼时被遗弃在路边,是净真大师将他带回玉泉寺,抚养长大。她不知晓自己的母亲是否后悔,但湛寂的父母,也许是后悔拥有他的。
但他仍这么对她说了。
年复一年,她每年在银杏黄时来到玉泉寺点灯,听湛寂诵七日的经。她看着湛寂逐渐地成长起来,成为了净真主持最看重的弟子,佛理精深,武学深厚。当年身形瘦削的少年,已变作丰神俊秀的模样,更超脱物外,心如琉璃。
当他垂目诵经时,便是漫天神佛,也会侧耳倾听。
她很清楚,湛寂看她,就只是看一个玉泉寺的香客,或许更近一步,能算作有些熟悉的泛泛之交。他为她诵经,不过因为从八年前开始,就是他在负责此事。
她一直将那些心事藏得很好,从来没有想过要让他知晓她的情愫。她所求的,不过是每年能有七日,叫她可以在佛下,静静地听他诵经。
可是或许,因果业障,总是避不开,逃不掉。
*
“宁施主,师父打算重整藏经楼,预备叫我担纲此事。以后我或许没有时间再为施主诵经了。”那一日,在结束了今年的点灯后,她听见湛寂这样说。
猝不及防下,她脱口问:“那我以后还能见到你么?”
话一出口,她便知自己犯了一个无法弥补的错误。
这不是一个点灯的香客会对大师说的话,也不是一个过客该对萍水之交说出的话。她以为她能将心事藏得很好,可是长久地注视着一个人,又如何能藏住那些从一举一动里掉落出来的碎片?
她张皇地看进他的眼睛,不知道那一刻自己想看见的到底是什么。
然而她只看见湛寂的眼中平静无波,他只是轻轻眨了眨眼,沉静地说:“寺中会安排他人为令慈诵经,宁娘子不必担忧。”
他善解人意地避开了那一个不合时宜的问话,同往常一样,与她一起走出般舟堂,在莲池旁道别。
可是她却知道,这是他们之间最后一次见面了。
湛寂的心就是一池明净无波的湖水,不会为外物所动。她的那些心事就如同一只偶然闯入湖心的飞鸟,他静默地看着那只鸟儿,在这一刻知晓了它的存在,但也仅此而已了。
飞鸟掠过湖面,就像她经过他的人生,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她爱慕他,或者不爱慕他,对他来说都没有什么分别。他仍旧可以一如往常地待她,可是她却已不愿再见他了。
求不得,爱别离,是人生八苦。
*
她静静地坐了许久,才回过神来,看见李迢担忧的目光,轻轻地笑了笑。
“李娘子,你听说过摩登伽女的故事么?”她问。
李迢摇摇头,宁于竹便慢慢道:“阿难尊者在路上行乞,遇到正在井边汲水的摩登伽女,便向她请了一碗水来饮。摩登伽女见阿难尊者少年英俊,心生爱慕,哪怕是放弃生命,也想与阿难结为夫妻。”
李迢听得入了神,“后来呢?”她追问。
后来的故事,却不是修得圆满,再续因缘。
“佛陀对摩登伽女说,若想与阿难尊者结为夫妻,须得她修行与阿难相当。摩登伽女便剃度出家,日复一日,在比丘尼僧团修行。直到有一天,”宁于竹说,“她醒悟了此前对阿难尊者的纠缠痴愚,放下了对他的执着之心。”
放下执着,爱慕自然也就烟消云散。
李迢一时默然,宁于竹却道:“可是他是阿难,我却不是摩登伽女。”
她看向窗外,秋夜明净的月色落在地上,将庭中映得恍如白日。若苦苦执着于一念,便如曝露烈日,身处火宅,从此离开清凉世界。可她虽有执着,却已放下执念。
她说:“我爱慕他,是我自己的事,同他没有关系。”
*
李迢将宁于竹送出别院时,看着她高挑的背影消失在夜色里,忽然便想到,她从头到尾,都没有将湛寂的法名说出口。
又记起那日在莲池旁,宁于竹笑吟吟地那一句“大师”。当时只觉寻常,现在想来,若非珍而重之,又岂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