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想想,假仁假义的帝尧真可笑,如果真的不想当帝王,召开一次朝会就能让出帝王宝座,反正是觊觎帝王宝座的人不可胜数。
唐尧带着大批护卫到民间访贤,别说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不敢接受帝王宝座,即便是莽夫也不敢当帝王。
从二十岁开始就觊觎着哥哥挚的帝王宝座,唐尧深知笼络人心的策略,利用道德高尚的名士当宣扬仁德的招牌,比强硬措施更能慑服人心。
从登基到执政三十多年,唐尧究竟有哪些改变?
唐尧变了,不再是登基之初的唐尧,生怕帝王宝座被别有用心的人抢走;帝尧之所以见一个人让一次帝王宝座,意在向外界传递‘当帝王太累、太辛苦、太无聊,天天起早贪黑累得要死,我当帝王当烦了,可是,让谁当帝王谁都不想当帝王,哎,既然都不想当帝王,我还是勉为其难继续当帝王八(吧)。’
稍微有点头脑的人一眼就能识破唐尧的伪装,帝尧压根就不想让出帝王宝座,而是试探天下人有没有掠夺帝王宝座的想法,如果有,必然会来一拨血腥大屠杀,没有嘛,正合帝尧之意。
唐尧正在悄悄改变!
不再像以前一样那么关注普通老百姓,不再那么关注民生,不再把兄弟、子侄、文武百官当朋友,当同甘共苦的患难者,而是开始爱他自己,处处提防着兄弟、子侄、文武百官、天下名士甚至寻常百姓,生怕别人抢走了帝王宝座。
帝尧不是上帝、不是神,扛不起整个世界,却能看透世道人心,生怕有人暗中捣鼓事,生怕有朝一日像哥哥帝挚一样丢了帝王宝座,成了偏安一隅、默默无闻的诸侯王,甚至沦落为人人不齿的奴隶。
从试探啮缺、许由到试探子州支父,无不显露出唐尧虚伪的一面,帝尧生病了,有没有人暗中争夺帝王宝座?有没有人企图谋害他,帝尧隐藏在深宫暗中派出大批密探试探文武百官,没出唐尧的预料之外,果然有人在雉鸡汤中下毒企图谋害他。
唐尧不得不改变策略,虽然不再上朝听政,却知道文武百官、兄弟子侄的一举一动,他不再信任任何人,对天下所有人产生了怀疑,因为争夺帝王宝座的人太多太多了,帝尧时刻铭记哥哥帝挚是怎么丢掉帝王宝座的。
再也没有人更清楚争夺帝王宝座的艰辛,唐尧暗中联络各路诸侯、朝中大臣,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哥哥帝挚扳倒,好不容易坐上帝王宝座,怎肯把帝位拱手让人?!
唐尧执政期间力求完美,遍访天下道德高尚的人拜师,拜师并非学艺,而是让朝中大臣效仿贤德之人效忠朝廷,借以巩固帝王之位。
唐尧拜许由为师,许由不但不当帝师,反而吓得隐居深山老林,帝师许由为啥不在朝廷陪伴君王?
因为许由清醒地认识到,仁义道德是唐尧巩固帝位的工具,束缚文武百官手脚的精神枷锁,把天下贤能之士变成温驯羔羊的重要手段,谁有当帝王的野心谁就是不仁不义的佞臣,费尽心机营造仁义道德环境,正是为了唐尧朝廷的安宁。
之所以营造仁义道德环境,是因为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个别人有野心,灌输仁义道德是为了遏制某些人的野心。
仁义道德改变了很多人,用道德标准评判每个大臣,谁都怕成为道德品质败坏的人,因此,唐尧执政三十多年,没有一个人觊觎帝王宝座,仁义道德起了巨大作用。
因此,帝尧不惜踏遍华夏部落的山山水水,到各地寻访道德高尚的贤士,不惜屈尊礼敬贤德之人,弘扬正道的同时,希望每个臣民都是讲道德守礼仪的温驯羔羊,让唐尧朝廷更加巩固。
唐尧用仁义道德标准衡量每个大臣,赞美道德品质高尚的大臣,鞭策道德品质低下的大臣,最终受益的是唐尧。
唐尧登基以来,实行以德治国方略,大力弘扬仁德,教化百官万民,让华夏部落联盟成为讲文明、守礼仪的文明之邦,然而,天下虽然太平,却没有因为是礼义之邦而繁荣昌盛、老百姓安居乐业,而是连年出现以洪涝灾害为主的自然灾难,几乎每年夏秋季都出现或大或少的洪涝灾害,大批农田被淹没,庄稼几乎绝收,广大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帝尧除了派鲧父、鲧治理水患之外,不再像刚登基的时候那么关注民生、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关心柴米油盐、吃喝拉撒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