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饿得齐哭乱叫,直哭得声音嘶哑,直到哭不出声音,这么小的孩子跟着大人活受罪,那可都是帝系之争带来的恶果!
遭受重创、失血过多、身心俱疲的女嬇由于连续颠簸,终于体力不支昏死过去,机警的彭铿仿佛知道母亲抛弃他似的,嚎啕大哭,哭声之悲哀完全可以用惊天地泣鬼神来形容。
彭铿的哭声唤醒心系儿子、担心儿子受委屈的女嬇,母爱的强烈责任不容女嬇死去,因为没有母爱,六个幼小的孩子难以长大**!
不要说远古时期,就是西医传入中国以前,婴儿的死亡率高得惊人,十个婴儿存活五个就算好的了,何况是受尽旅途颠簸、风餐露宿、忍饥挨饿?
屋漏偏逢连夜雨,行船偏遇顶头风;逃亡路上最怕刮风下雨,天公不作美,偏偏遇上下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到哪里避雨?到哪里找饭吃?不要说找饭了,就是买饭,也没有饭店哪!有钱花不出去,那才叫悲哀哪!
车子只好停下来,几拨人集中到一起,几辆车搭在一起,组成一个小小的避风港,六个**母一边抱着孩子吃奶一边用衣服盖好六个孩子,独眼龙特别关注遭受重创的女嬇,奴仆们趁下雨休息的工夫,采集野菜、野果,拉开弓箭捕捉野兽,捡干枯树枝点燃篝火,一边烤火一边烤肉一边烤湿透的衣服,免得栖伤生病;一旦生病,极有可能流行瘟疫,万一流行瘟疫,六个孩子难逃一劫,尤其是腹部受伤、伤口剧烈疼痛的女嬇!
下雨天,喝水的问题好解决,张开嘴仰着头就能喝到雨水,远古时期空气清新,不用过滤,雨水中也没有污染物。
住在野外,就怕遇上大型肉食动物,万一遇到狼群、野猪、虎豹,那可就危险了,稍不留神就会被野兽吃掉。
所幸的是,三月天雨下的不大,平原地带的庄稼、野草刚刚发芽,一望无际,野兽无处藏身,无须过度劳神防备野兽的攻击。
令吴回、女雨水不安的是,帝师尹寿跟着担惊受怕、受苦受累、一路奔波、忍饥挨饿!
然而,尹寿不但不感到辛苦劳累,反而精力充沛,不但代替受伤的吴回以主人的身份指挥手下搭帐篷,给吴回全家营造一个温暖的环境,还指挥奴仆们埋锅造饭,让吴回全家吃上热饭、喝点热水、泡泡脚、清洗一下伤口。
由于之前做好了长期逃难的各项准备,帐篷、锅灶、粮食、钱物都带的一应俱全,就像行军打仗一样,走到哪里到哪里安营扎寨。
当时的部级高官火正都是深入民间,手把手教愚蒙的百姓用火照明、保留火种、烧烤食物、烹煮煎炸,既不住在老乡家里也不索要乡民的财物,而是搭帐篷住在村里的空地上,等这一方的人学会了用火,再像蜗牛搬家一样换个地方;因此,吴回府里行军用的家伙一应俱全。吴回的火神名号不是虚的,而是实实在在的!
有了外出安营扎寨的一套东西,走到那里那里就是家,合适的地方多住几天,不合适的地方第二天、甚至连夜就走,具备了这一套家伙,减少了旅途中的多少苦难。
遇到未开化的愚蒙人,仍然像火正一样教他们用火;只不过,不敢大张旗鼓的对先民说:我是祝融火正吴回,尽管先民们仍然以为火神从天而降!
虽然不再以祝融火神吴回的身份弘扬当今帝王的恩德,仍然行火神应尽的职责,仍然是受惠者心目中的火神!
虽然吴回这个名字没有了、不能公开叫了,吴回、火神却真实地活着,火神仍然活在愚蒙人中间。
尽管帝尧是华夏各个部落的共主,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听帝王的指挥,仍然存在一些小的独立群体;或许他们听大部落酋长的,或许他们是独立的小部落,尽管他们是华夏国土的一部分;换句话说,远古时期没有形成真正的国家,朝廷的各项政令不能传达到每一个角落;就出现了像意大利一样的国中之国,部落中的部落,不受朝廷约束的偏僻静土,逃亡者能活下来,就是因为有的地方容得下被朝廷通缉的逃亡者。
不过,陆乡附近仍然是朝廷势力的管辖区域,绝对不能大张旗鼓地搭帐篷,还得一直走一直逃难,逃到还没有开化的愚蒙人聚居区,或者逃到不服朝廷管束的远古部落。
帝尧时期,仍然有表面上臣服、实际上独立的部落,譬如共工、三苗九黎部落;再者就是部落之间接壤的地方,也叫三不管的地方。
哪三不管?朝廷不管,部落不管,附近的人不管;到了这种地方,这个地方就属于自己的地盘了;吴回一行去的地方,就是找这种三不管的地方。
不但要找三不管的地方,还得确保没有人骚扰,没有大型野兽攻击,没有山贼土匪抢劫,不然的话,同样生存不下去。
也就是说,要寻找一块没有人居住,又适合人居住;不但有充足的水源,还得有丰富的食物来源;所幸的是,当时地广人稀,朝廷势力没有能力到达每一个角落,寻找一个安身立命的世外桃源,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关键是手里要有足够的人帮助打猎、伺候,以及让每个人都知足的人财物。
要想让独眼龙死心塌地卖命,就要给他娶个媳妇,满足他的基本生理需求;当然了,繁衍人口虽然是累赘,也是稳定人心的重要手段;所幸的是,朝廷没有追究吴回是不是真正死了,也没有继续追杀吴回全家。
试想一下,两个受重创的人,带着六个刚出生的孩子逃难,没有人全力以赴的帮助能行吗?
说话间帐篷搭好了、热水烧好了、饭做好了、黑夜降临了,小雨仍然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所有人不分男女、身份高低、第一次不分主仆,全都进入大帐里。
吴回、女嬇拖着受伤的病体,感激无私奉献的尹寿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