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四方入贡,道里均”,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勋卓异、光耀千秋。
禹划九州,河洛属古豫州地。洛阳是夏朝立国和活动的中心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鄩为都 。根据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二里头年代范围约为公元前1735-公元前1540年。
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商汤建都西亳。商汤之后的数代帝王均以此为都,前后累计200余年。偃师商城的年代范围约为公元前1600-公元前1260年。
汉王元年,项羽封申阳为河南王,居洛阳。汉高祖五年,刘邦建汉,初都洛阳 ,改三川郡为河南郡,治洛阳。辖洛阳、河南、偃师、缑氏、平、平阴、新成、榖成及巩、荥阳、新郑、中牟、开封等22县。汉武帝置十三州部刺史,河南郡属司隶。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改洛阳为宜阳,设“新室东都”和“中市”。
汉光武建武元年,刘秀定都洛阳 ,史称东汉,改洛阳为雒阳,建武十五年,更河南郡为河南尹。汉永和五年,河南尹“有户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有口一百零一万零八百二十七”。
黄初元年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变雒阳为洛阳,称曹魏,设司隶校尉部。
泰始元年,西晋代魏,仍以洛阳为都。东晋时称故都洛阳为中京,一直沿用到南朝宋武帝、宋文帝、宋明帝。
太延二年北魏在洛阳置洛州,太和十八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都洛共计330余年。北周平齐之后,升洛阳为东京,设置六府官,号东京六府。
隋开皇元年,在洛阳置东京尚书省;次年,置河南道行台省;三年,废行台,以洛州刺史领总监;十四年,于金墉城别置总监。大业元年,隋炀帝迁都洛阳 ,在东周王城以东,汉魏故城以西18里处,新建洛阳城。
洛阳是佛教的发源地及道教的起源地之一。洛阳的道观寺院主要有:上清宫、白马寺。洛阳上清宫是老子思想的发源地,被列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白马寺是第一座官办寺院。
洛阳城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洛邑、神都。境内山川纵横,西靠秦岭,东临嵩岳,北依王屋山——太行山,又据黄河之险,南望伏牛山,自古便有“八关都邑,八面环山,五水绕洛城”的说法,因此得“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之名。 从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拥有1500多年建都史,"普天之下无二置,四海之内无并雄"。先后100多个帝王在这里指点江山,因此有“千年帝都”之称,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武则天定都的城市,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定命名为神都的城市,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是民族文明的源头与核心,河图洛书在此诞生,儒、释、道、玄、理肇始于此。丝绸之路与隋唐大运河在此交汇,华夏的国名便源自古洛阳,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被世人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这里是东方哲学的滥殇之地。道学肇始于此。老子写下的五千言的《道德经》,至今仍对世界起着重大影响。儒学弘大于此。孔子入周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成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佛学首传于此。东汉明帝;永平求法;,修建的历史上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至今仍被视为中国佛教的;释源、;祖庭”。玄学形成于此。
魏晋时期何晏、王弼等人在洛阳创立的玄学,促进了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理学创始于此。宋代程灏、程颐在洛阳开创的理学,成为此后长达800年的国家统治思想。这里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这里诞生了一系列完整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周公制礼作乐,孔子入周问礼,奠定了洛阳“礼乐之源”、“礼仪之邦”的人文道德根基,几千年来影响着国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魏晋风度”千古流传,浸润了一代又一代文人的高尚品格。这里建立了中国古代一批批重要的政治制度。从夏朝而始的“公田之税”,历经数次变革沿用数千年,成为中国历朝历代的主要税收形式。起源于此的科举制度,确立了上千年封建社会选人用人的基本制度模式。这里著成了一部部彪炳千古、光耀史册的典籍文献。
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第一部断代史《汉书》、第一部农业科技专著《齐民要术》、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古代天文学史最杰出的著作《灵宪》在此著成。这里荟萃了一篇篇脍炙人口、传诵至今的诗词歌赋。《诗经》的开篇之作《周南·关睢》,左思的《三都赋》、曹植的《洛神赋》、贾谊的《过秦论》、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等等,文采飞扬,流传千古。
洛阳太学是华夏古代最早、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大学。张衡在洛阳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测量仪器――地动仪,比西方同类仪器的出现足足早了1700多年。中国第一张完备的星象图――《灵宪图》在洛阳诞生。
“崤函帝宅,河洛王国”,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华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西周初期,在本土建立了第一个大公路网,洛阳是其中心,驰道驿路,其直如矢,无远不达;隋大业元年,隋炀帝在洛阳建东都,下令开凿大运河,至此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东南辐射**达2000多公里的南北水运网;东汉时期以洛阳为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明驼宛马,络绎不绝。
高勉失踪案成为高家的心病,十分叫人困惑不解。
那时,兰陵王高长恭,抵达高府探问,随身幕僚管之陵协助前去,一时高府内十分安静。
在当时北齐序列里,高长恭属于世袭王爵,可是也战功赫赫,多次与北面的库莫奚,契丹等族交战,战功累累,又曾和南陈交战,夺回来淮南之地,更是权势日隆,获得上下的爱戴。
当时北齐有三大高手,高廉甑,高横阳,最后一个即是兰陵王高长恭。
高长恭闻得高家的汇报,也是一头雾水,假高勉死在了密闭室内,无有痕迹,却发现了奇异的密道直通别处,却是匪夷所思。这一切到底是为何,十分叫人不解。
管之陵低低对高长恭说道:“主上,这件事多半事有蹊跷,但是可以确认,高勉该没死,只是有人暗中将其藏起来了,这个人才是此案的关键。”
当时高长恭微微颔首,说道:“此事需要彻查,不可大意。本王也会尽力协助配合,缉拿凶徒。’高勉的父母都是感激不尽,连连道谢。高长恭才带着幕僚回转自己的兰陵王府。
当时兰陵王只留下了管之陵一个人,说道:“管之陵,你如何看待此事?‘管之陵说道;”既然王爷问起,我就知无不言了。嗯,我觉得是有人不想促成高勉和伍梦妃的婚事,暗中劫走了高勉,要不是就是喜欢高勉的人,要不是喜欢这伍梦妃的人。“兰陵王大赞说道:’对,此言有理,可是喜欢伍梦妃的拔列宏没有现身,也没有他劫走高勉的可能,要说是他,应该去劫伍梦妃才对啊,那就是喜欢高勉的人,可是也不对啊。”
管之陵说道:‘眼下确实不对,就算是喜欢高勉的人,也不能仅此借劫走高勉,就想了结此事,那也太儿戏了吧?’兰陵王说道:“关键的一环,就是那密道是何人所挖,那里的密道十分诡异,看来此人就是要搅得高家婚事不成,但却又不想因此杀了高勉,这可是互相矛盾的啊。”管之陵说道:‘这件事比之宋丕显搅乱何俊武的婚事,复杂得多,而且十分诡异。我想是有人暗中推动此事,而且当时高横阳都在此,伍庆威也在此,可是这人却神不知鬼不觉的劫走了真高勉,放下了假高勉,这一来一去之间,可没惊动两大高手,可谓是丝丝入扣,天衣无缝,那么由此看来,此人武功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