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富阳,苏轼独自游览了县治以北五里的普照寺,这是一座唐代李太白就曾到过的历史悠久的古寺。 游罢普照寺,苏轼又顺道游览了县治北四里延寿院门前的东西两座庵堂。 在妙庭观董双成故宅,流传着董双成采撷桃花,配以山中的芝草炼制丹药的故事。董双成本是西周时代钱塘江畔的一位绝色美女,浑身上下洋溢着一种灵秀的气韵,后逐渐被演绎成了神话人物。传说此女商亡后于西湖畔修炼成仙,飞升后任王母身边的玉女,是传说中的西王母的蟠桃仙子,望仙桥就是她丹成得道,自吹玉笙,驾鹤仙去的地方。 妙庭观旧号明真,世传为董双成之故宅。 传说在此座宅院里曾出土过一尊盛放丹药的铜鼎,刚出土时,鼎上还盖着一只铜盘,鼎的下面用琉璃盆作为底座。后来鼎下的铜盆破碎了,铜鼎里的仙丹也被尽数抢去,等苏轼到来之时,就只剩下铜鼎与铜盘了。 置身于这一座曾被历代文人所偏爱的美丽女子的故宅,苏轼一口气作了两首诗,诗中提到了仙丹炼制要九转才能丹成。九转之丹,服之三日即可得仙。 “九转仙丹”的各个阶段分别为:第一之丹名曰丹华,第二之丹名曰神丹,第三之丹名曰神丹,第四之丹名曰还丹,第五之丹名饵丹,第六之丹名炼丹,第七之丹名柔丹,第八之丹名伏丹,第九之丹名寒丹。凡此九丹,但得一丹便仙,不在悉作之,作之在人所好者耳。凡服九丹,欲昇天则去,欲且止人间亦任意,皆能出入无间,不可得之害矣。 传说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董双成炼成了一炉“百花丹”,异香扑鼻,传播至数里之外,自食数粒后,顿觉神清气爽、精神百倍。 历史上,最早的“仙丹”其实原指借服用仙果仙草来达到长生的。在“鸡犬升天”传说中,汉代的淮南王刘安成仙后,服食剩下的丹药就放在庭院中,谁知被院子里的鸡与犬偷食,这些鸡犬最终也尽得升天。 当然,炼制仙无非就是古人对于长生不老最为朴素的崇拜了。 杭州新城县(今富阳新登镇)在杭州西南一百三十里,在前往新城的道中,苏轼所到之处看到了自己的老朋友、新城县令晁端友治下的繁荣景象,“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这是苏轼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经过新城时所作。这两首诗写出了苏轼在这次出巡途中见到的美景以及对于晁县令政绩的赞美之情。 回杭州前,苏轼经过了富阳县的一处山村,不知怎么回事,他竟然连赋五绝。这五首绝句,都看似平淡地描写了江浙农村的山野之境,实则是大有文章(至少在变法派看来),为了能够一展其貌,在此全文录出: 《山村五绝》 其一 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 无象太平还有象,孤烟起处是人家。 其二 烟雨濛濛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 但教黄犊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 其三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韵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其四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其五 窃禄忘归我自羞,丰年底事汝忧愁。 不须更待飞鸢坠,方念平生马少游。 先说第一首,“无象太平”源自《旧唐书》中宰相牛僧孺上奏唐文宗的话,面对文宗“天下何时当太平”之问时,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 “无象太平”本意指太平盛世并无一定标志,后来被引申为讽刺封建官僚的粉饰升平。 苏轼在此处引用这一典故,用“孤烟起处是人家”借描述炊烟来掩盖上句的题旨,本身就极为巧妙。所以在这五首意境奇佳的七绝中,第一首历来被首推第一。 第二首中的后两句,引用的是《汉书》中的典故,我们都知道苏轼自小就熟读汉书,因此里面的典故那就是信手拈来。 《汉书》中记载,龚遂做渤海(今河北仓县东)太守时,适灾民作乱,龚遂不带一兵一卒,单车赴任。到任后,先以文书布告吏民,并命令解除镇压农民的官吏,规劝起义者归田。民间凡有带刀持剑者,就劝其卖剑买牛,卖刀买犊,致力农耕。数年之后,渤海郡果然出现了一派升平殷富的景象。 苏轼初到杭州任时,发现由于新颁布的盐法太过苛刻,致使当地铤而走险贩卖私盐者,常常数百人纠集一处,多带刀仗、满副武装以抗衡官府。所以,对此情景苏轼不免想到了汉代的龚遂之政,就在诗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倘若当下的盐法稍加宽平,令人舍弃刀剑而买牛买犊,那么就根本不用什么布谷鸟来催促,老百姓便会勤加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