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娘,我又见到他了。”
“他?”
“高固,我的救命恩人。”
冯妙妙把白天的经历说了。李七娘许久没有说话。
冯妙妙急了。“阿娘,你是不是觉得哪里有问题?”
李七娘笑了。“高固此人行事,倒是有几分我们刺客的作风,当断则断,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只不过,事成之后,请郭令公出面,你们这是,把郭令公放在火架上烤啊。”
“今上看似信任郭子仪,其实一直是极为忌惮。李唐的子孙,胸襟气度,还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今上刚刚继位的时候,郭令公的救命之恩还就在眼前,他就听信程元振的离间之言,罢免了郭子仪的副元帅之职,夺去兵权,充任肃宗山陵使,督建皇陵。郭子仪被逼无奈,将肃宗所赐的诏书一千余件全部呈给今上,以表明自己的忠心。今上这才假惺惺地安慰几句。‘使重臣忧虑,我很惭愧,从今后你不要再担心了。’”
“长安有传言,说今上是被鱼朝恩,程元振这些奸佞小人的谗言所惑,放弃了重新启用郭子仪的打算。谗言,不过是留给今上的最后一块遮羞布罢了。奸佞小人最擅长的是什么,是揣测人心啊。他们不过是把今上所思所想说出来罢了。”
“可笑的是,叶蕃占领长安,今上又不得不重新启用郭子仪。想当年,田承嗣割据魏州,骄横无礼。郭子仪遣使至魏州,田承嗣却是向西跪拜,并且指着自己的膝盖对使者道:‘这个膝盖很久没向人下拜了,今天拜一拜郭令公。’李灵耀占据汴州,不管公私财物,只要经过汴州,一律扣押。但是只要是郭子仪的财物经过他的辖区,李灵耀非但不敢扣留,还命人好生护送过境。这样的尊重和威势,今上,这一辈子都得不到。”
广德二年(764年)十二月,今上任命郭子仪为尚书令,郭子仪恳辞不受,因为这个职位,当年的太宗皇帝李世民曾经做过,身为臣子,理应避讳。但是,今上又命令五百骑兵持戟护卫,催促郭子仪到官署就职。郭子仪因此上奏道。“太宗皇帝曾任此职,因此历代皇帝都不任命,皇太子任雍王,平定关东,才授此官,现在怎能偏爱我,违背重要规定呢?而且平叛以后,冒领赏赐的人很多,甚至一人兼任几职,贪图升官不顾廉耻。现在叛贼基本平定,正是端正法纪审查官员的时机,这应当从我开始。”今上无奈,只得应允。
有人说,郭子仪谨守臣子之道,凡事绝不逾越规矩。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来想,太宗皇帝曾经担任过的尚书令一职,授予郭子仪,还一再催促。今上是真不明白还是有意为之呢?一个做皇帝的,猜忌自己的臣子猜忌到这个份上,做臣子的,若不能事事小心,事事留意,只怕是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郭子仪在外领兵,只要战事结束,都会上表,要求回朝,不在军中久留。他是刻意和军中疏远,向今上表明态度,不与军中牵连太深,绝无在军中厚植羽翼之意。
高固的计划是事成之后,韩综拿着浑令公的名帖,请李郡王出面,向郭子仪求救。高固和韩综都是朔方军的人,又有李晟和浑瑊的面子,以郭子仪的性情,定然不会推辞。
但是,郭子仪真要是出了面。在今上看来,是郭子仪和军中的牵连极深,而且还是在罢免元载的敏感时刻。以今上多疑的性子,会不会以为是郭子仪借题发挥,反对罢免元载。
要知道,郭子仪和元载同朝为官,并不是没有交情的。大历四年(769年)正月,郭子仪入朝时,鱼朝恩邀他去章敬寺,宰相元载暗中使人告诉子仪, “朝恩谋不利于公”。
现如今郭子仪年事已高,七个儿子,八个女婿,现今都是朝廷显贵,他如此谦退,就是想保住儿孙们的富贵,不想折腾。韩综前来求救,即便是郭子仪答应了,七个儿子,八个女婿跪了一地出来阻拦,郭子仪只怕是要陷入两难。
李七娘细细讲了一番,冯妙妙急了。“那怎么办?高固怎么办?”
许若盈似笑非笑。“妙妙,你对这个救命恩人,倒是上心得很啊。”
冯妙妙的脸涨得通红。“高固对我有救命之恩。”
李七娘轻轻敲了许若盈的手背一下。“都是做长辈的人了,出言还如此轻佻,该打。”其实,她也看出了妙妙的心思,只是,少年人的情怀,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如今朝廷年年战乱,武将势大,各地州郡渐成藩镇割据之势。对今上而言,最忌惮的是军中大将相互勾连,结党营私。所以韩综一事,郭子仪不宜出面,因为他是个武人,但若是文人,就不是问题了。”
冯妙妙一呆。“换个文人?”
“对,换个文人,比如——比如卢杞,他就是个不错的人选。”李七娘仍然是淡淡的,看不出一点情绪。卢杞这两个字从她嘴里说出来,不快也不慢,不轻也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