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扬名 > 第二十五章 论经

第二十五章 论经

伏雅带着杨明到了跟前。

杨明此时也见到了郑玄模样。

此时的郑玄头戴方巾,身着布衣,鞋有淤泥,装束与大儒不沾边,更像是田间农民。

不过待其抬头,那股大儒的气质便扑面而来。

只需一眼,你便知晓此人学识如海,不可轻渎。

杨明忽然能理解为什么史载黄巾军“见玄皆拜,相约不入高密”。

“弘农杨明,拜见郑公。”杨明躬身行礼。

在杨明观察郑玄之际,郑玄亦在观察杨明,杨明行礼之前,他已颔首,待到杨明行礼,他也拱手还礼。

此时田间弟子也都停下手中动作,望向杨明。

十九岁的亭侯,士人新秀,在哪都备受瞩目。

杨明环视一圈,并未发现孙乾。

郑玄与弟子们以及伏雅等人打了个招呼,便和杨明单独在田埂行走。

“我曾好奇何人能做出那番惊天动地之举,今日得见,原来如此。”待已与众人离得远时,郑玄开口说道。

“郑公何出此言?”杨明却是一阵疑惑。

“人之相,目占四分,你之目,似有万物。”

郑玄接着的一句话更是说的杨明心中一颤。

作为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他对什么谶纬之学、相术从来都是嗤之以鼻的。

包括什么帝王之相,在他的理解里那纯粹都是为了得人心编纂出来的。

毕竟所谓皇帝、天子,大部分人一生都见不到一面。

但是此刻,他那颗坚定的心有那么一丝被撬动。

在这种人面前,说话要格外小心。

“郑公,我为求学而来。”杨明岔开话题道。

“你对古文经学如何看?”杨明聊到求学,郑玄也不再纠结面相之事。

“古文经是趋势。”杨明回道。

“为何?”郑玄追问道。

“除世家大族外,士人多在研习古文经,大流即是趋势。”杨明并没去剖析古文经之内容,那并非他所长。

郑玄没想到杨明会如此分析,不由笑了笑。

“你如何看待经学之于国家?”他接着又问道。

杨明停下脚步,并未马上回答。

郑玄此问,出乎他预料。

他本以为下一问,当是问他对今文经之看法。

然而也是这一问,让他思考如何即显露求学心志,又避免露出真实想法。

毕竟他出身今文经学世家,孙乾说他可以拜郑玄为师,杨琦也认可他拜师的行为,可关键在于郑玄是否愿意收。

思索一阵后,杨明回道:“以儒治国,所以周亡;以法治国,所以秦灭;外儒内法,汉之治国之道,然今文经为官学,古文经为大流,二者不能相容,致使士人分裂、官民背道,外儒之道即失,治国之道自然难行。”

郑玄若有所思,便在田埂上坐了下来。

杨明见状也盘腿坐在了对面。

“那你可有解法?”郑玄思索一阵后抬头再问道。

能明显感觉到他此时的语气已经有了变化,并非像开始那样问学,而是论学。

“郑公便是解法。”杨明淡然道。

“我如何为解法?”郑玄问道,却也古井无波。

“昔日王莽新政,便今、古并行,最终无论官、民皆弃其而去,究其原因,便在乎二者不能相容,而今郑公兼采二者之说,若为国学,便可士人同心,官民同德,治世可期。”杨明接着回道。

今文经学阀孤立,杨氏也是如此,他此前无法接触他学。

但数月前在廷尉诏狱,孙乾的意外现身让郑玄与他有了联系。

郑玄之学,后世之人称之为郑学,影响深远,不仅统一两汉之古、今文经,更是在魏晋隋唐广为流传。

这就意味着,经学有为国学之潜力。

当然,这是杨明未来者之视角,此时郑玄并不自知。

事实上,在杨明说完后,郑玄的眼神终于有了变化,好似平静水面起了涟漪。

他这一生,四十岁以前历关东,入关中,皆在求学;四十岁以后客耕东莱,屡辟不仕,致力兼采古、今文经。

郑学,便是其毕生所学。

若有一日郑学真能成为国学,他便是大道圆满,死而无憾。

郑玄再望向杨明。

眼前之人,诛王甫,烧王庭,目有万物,兼有此番言论,说不定真能做到。

“你方才所言,是为求学?”郑玄说着站起身。

“正是。”杨明也跟着起身。

“那今日便在田埂拜师,一切从简。”郑玄接着说道。

杨明闻言行三叩首之礼,接着伏地道:“夫子。”

他没有抬头,因为他怕郑玄看穿他此刻的真实想法。

须知要把一学定为国学,非君王难为。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