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是历来王朝的重大问题。
明洪武十四年,全国人口大普查。
户计一千六十五万二千七百八十九,口计六千五十四万五千八百一十二。
在洪武立国初年的时候,虽说没有具体的普查,但在经历元末乱世,流民四起的情况下,人口必然是暴跌。
乱世,是天下所有人的噩梦。
纵观往来正史,人口的消亡让人心中震撼。
如汉代汉武帝时期,人口将近六千万。
而到了东汉末年,中原人口只剩下七百六十万。
足足五千多万人,百分之八九十的人口,消亡于这乱世之中。
如隋朝时,人口在四千六百多万。
于唐朝建立的时候,却只能剩下了一千多万。
仅仅不过是几十年的时间里,就有三千万的中原百姓丧生。
哪怕是经过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的人口终于又是达到了四千八百多万,但是在安史之乱后,可谓是一朝回到解放前。
这般对比上来,好像是元末乱世并没有死亡太多。
实际上远比想象中的更为恐怖。
因为现在的大明,已然不是说汉人占据九成,而是多民族的融合。
其中大量的蒙古人,色目人,还要各种民族,全部都归纳到了大明的户籍之中,这才有了如今六千万的人口。
其中汉人的比例没有一个详细的估计,但是可以想象到,已然是大不如从前。
在去年的洪武二十六年,也有一次人口大普查。
按照常理来说,在这修养声息的十多年里,大明的人口应该是要迎来了一次爆发。
然实际上的数目,却是跟洪武十四的相差不大,多不了多少,还是六千多万人。
这其中的缘故,自然是因为大量军事行动所导致的。
像是蓝玉封公,包括朱棣北伐身上的大功劳,看似不过是历史上轻飘飘的一句话,可这其中死亡的将士,可谓是无从计数。
其中各地练兵,一些天灾饥荒。x33
包括是朱元璋的老家凤阳,也都是因为活不下去而爆发过农民起义。
只不过比起元末的混乱,没有出现大面积的动乱。
而今经济繁荣,高产作物不断的在辐射整个大明,如此再过几年,可算是在人口会有很大的突破。
这是朱元璋一直所期待的事情。
哪怕是没有数目统计,但至少因为摊丁入亩的政策,去年下半年至现在的新生儿在不断的增多。
新生儿,就是大明未来的希望。
人多力量大,于现在的大明而言,就是真正的硬道理。
半月时光转瞬即逝。
小玉婷也快满两月了。
而今日,占城的国书抵达了大明。
国书最先抵达的,自然是在朱元璋的手里。
“好你個大孙,这占城国竟然还真的给让出一城来了。”
朱元璋的语气中透露出惊喜,激动,甚至带着一些不可置信的语气。
从名义上说,大明周边大量的小国,都属于属国,藩国。
但这从实际上出发,也只是名义上的。
关于他国的内务,军事,律法等等一系列因素,大明这边都没有什么可以说干预的能力。
这自然跟距离遥远有很大的关系,其中还有中原地盘太大太辽阔也很相关。
一个国内的事情,就足够让皇帝本身忙得不可开交了,哪有什么兴趣去管别人。
而朝贡,从名义上来说是小国给大明纳贡,实际上相当于大明给周边小国的一些安抚费。
每一个小国都可以从朝贡贸易上得到许多的好处,自然多数不太涉及到自身利益的问题,就比较听话了。
这里头还关乎到一个天朝上国颜面的问题。
但是让占城国,只有十五座城池的占城国让出一个城池给朱允炆就藩。
这样的事情,是朱元璋连想都没有想过的。
虽说先前大孙言之凿凿,但实际上朱元璋心里头是不怎么相信。
总觉得大孙那边肯定会遭到拒绝。
最后的局面便就是兴起兵马,强行逼迫下来,夺取一城作为朱允炆的海外藩国。
可现在。
只是一道谕旨过去,那占城国接到消息之后,竟然就真的答应割让城池。
这简直是太让朱元璋感到意外了。
概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孙这就等于是不费一卒一兵,单单凭借口舌之力。
不,不对。
连口舌之力都没有,简单一道命令过去,哦,还有十万白银,占城国就把自己的一座城池,直接送给大明了。
夸张,太夸张。
“爷爷说的哪里话,咱们大明如今君临天下,区区不过是占城小国,爷爷谕旨过去,哪里还敢有什么反抗的意思。”
朱英略带夸张的语气笑着说道。
很明显的是在哄老爷子开心。
朱元璋是真开心,不过也明白,这里头肯定是还有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便就问道:“给咱仔细说说,大孙是如何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事情真要是如此简单,那咱的大明何止是现在的地盘。”
见老爷子发问,朱英也没藏着,便就开始讲述其中缘由。
“这占城国和其他的国度不同,他们全国上下都是信奉佛教,便是这占城国王,也是要受到洗礼才可以正式成为国王。”
“这占城使臣茶多,其实就是如今占城国王茶也的哥哥,按照咱们大明的嫡长传承,自然应该是这茶多担任国王,然而偏偏是这茶也受到了其佛教的认可,从而担任国王。”
“这里头自然是跟茶也的母亲娘家有很大的关系。”
“总的来说这占城国中权力最大的,名声最盛的,反倒不是国王而是佛教。”
“孙儿就让人去跟那些佛教的长老们沟通,送上了十多个金佛,然后告诉他们,若是不肯让出一城来,便就如同打倭国般去打占城。”
“隔有大海的倭国都不能阻挡大明军队,占城又怎么可能阻挡,加上因为跟安南早些年的战争还没让占城恢复过来,现在的占城毫无疑问是没有办法与我大明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