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四百六十一章 劳动使人自由

第四百六十一章 劳动使人自由


  朕真的不务正业正文卷第四百六十一章劳动使人自由王崇古不是神仙,他也不能无中生有,毛呢官厂初建的时候,他完全参详了当初刘伯温的军屯卫所制度,又参详了成祖文皇帝制定的住坐匠制度,毛呢官厂逐步变成了现行的官厂团造法。  而林辅成以反对派的身份出现,提供给了朱翊钧一个新的视角,去观察大明的新政成果。  松江学派的自由说,是逻辑自洽的,官厂团造必然失败,是因为资产回报率必然降低,这是一种必然的市场规律,而大明朝廷的过度干涉,必然会引发一个必然的问题。  那就是大明朝廷的负债,国债、船舶票证、绥远驰道和绥远矿业两种新上票证,和纸钞一样,在根本上,他们是债务,大明朝廷向民间的借债,随着资产回报率的降低,朝廷的负债,最终会变成左脚踩右脚,螺旋上天。  在林辅成看来,官厂团造有自己的局限性,官厂团造法的初衷是安置流氓,是以工代赈的典型,不是为了盈利为导向,而大明民坊,则完全是以盈利为导向,所以在大明整体负债必然增加的前提下,资产回报,这一现实问题,由民坊实现更为恰当。  要想实现,非常非常简单,只需要在松江府设立一个交易行就是,燕兴楼交易行在京师,完全受控于朝廷,朝廷管的太宽了,民坊根本不可能上桌吃饭,甚至朝廷、户部阻力很大,折腾了九年,也就三种票证。  在松江府设立一个交易行,允许民坊上桌吃饭,整体的资产回报就有保证了。  林辅成这個想法好不好?好。但眼下不能做,因为一旦设立到了松江府,交易行的投机性会无限放大,交易行本身促进工商发展的目的,就会完全变成一个大赌坊,交易行完全丧失理性,成为赌徒的乐园,庄家收割穷民苦力的利刃。  朱翊钧靠在椅背上,为了燕兴楼交易行扩张忙前忙后的大明皇帝,用过了晚膳,在批阅剩下奏疏的时候,拿起了一份杂报,这份杂报是那份朱翊钧很喜欢的民报。  民报的内容有很多吃喝玩乐,还有很多的热闹可看,用的是俗文俗字,还有标点,识字的人,都会看得明白。  “这个耿定向办的这份民报,在京师已经成了最为畅销的杂报了,也是京师唯一一份每日刊载的杂报。”冯保将今日民报送到了陛下面前。  民报颇受欢迎,这不是朱翊钧在买,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导致大明官员人手一份,让民报能够维持生计,朱翊钧爱看民报这事儿,也只有冯保和张宏几个太监知晓,专门有人负责采买。  皇帝的喜好,也是大明的机密。  民报的内容和百姓们息息相关,才是民报如此畅销的原因。  别的杂报还在一月一刊,甚至是半月一刊的时候,民报已经实现了每日一刊,并且内容详实,广受大家喜欢。  “这是广告?陈记的澡豆?”朱翊钧打开,第一眼就被民报角落里的广告给吸引到了,一个很简陋的画,是一朵线条简陋的花,上面只有一句简短的澡豆的广告:澡豆,还是陈记的好。  显然民报找到了除卖报之外的营收方式。  张宏笑着说道:“陈家记的澡豆确实不错,正打算纳入皇庄售卖。”  王家的剪刀、陈家的澡豆、刘家的鱼油、王家的皮草,这是这份杂报上的广告,分布在四个角落里,显然耿定向步调不大,就只有四个小框框,这是一次商业化的试探。  焦竑,万历五年的状元,大明皇家格物院的格物博士,焦竑的老师是耿定向,耿定向在万历初年任南京提学,后来回京后在京师做了国子监的司业,这一坐就是四年,这些年,耿定向对官阶晋升兴趣不大,反倒是对《民报》颇为上心。  民报的内容很少涉及政治,多数都是讨论民生。  而今天的内容,也让朱翊钧眼前一亮。  头版内容是王谦化名虚怀先生,刊登的一份内容,而内容颇为犀利,《此心安处是吾乡》,副题是:论外室。  王谦还是都察院的佥都御史,正四品的官职,帮着海瑞反腐,王谦负责找线头,海瑞负责快刀斩乱麻,王谦在暗,海瑞在明,王谦帮忙找线头的法子,就是在外室身上做文章。  而这一次,王谦以虚怀先生为笔名,将他的研究心得刊登在了杂报之上。  王谦拥有大量的样本。  朱翊钧很清楚王谦的马甲,他不止一次用这个马甲写文章了。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往岭南,苏轼有个好友叫王巩,一道被贬往了岭南,岭南在北宋时候,还是蛮荒之地,颇为危险,王巩有个歌伎寓娘对王巩不离不弃,追随王巩前往了岭南。  多年以后,苏轼和王巩再次见面,王巩让寓娘为苏轼倒酒,苏轼问寓娘岭南是不是很苦?  寓娘回答: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讲完了典故之后,王谦话锋一转,说起了大明的外室们生存现状。  外室比青楼里的花魁更加安稳一些,大家都是出来卖的,外室却比青楼的花魁生活安稳的多,因为顾客是固定的,伺候一个人和伺候无数人,难度完全不同,而且能养得起外室的,多数都是大官人,优质客户。  那,外室生活是不是很好?  王谦用一本流水账回答了这个问题,答案是否定的,外室通常生活并不优渥。  在王谦的大数据里,外室八成都是住在赁来的房子,有一成因为正妻无子能住进本家,剩下一成更加凄惨,则是住在青楼里。  那些大官人们总是说为外室买个家宅,令其安心,但几乎从无兑现,因为但凡养外室的都是在城里,而城里的宅子,极贵。  大官人养外室,为何不肯买宅子?没银子养什么外室?!因为大官人通常不止一个外室,而且很多时候,大官人之间,会经常把外室来回赠送,即便是住到了本家,得罪了正妻,正妻也会把这些闹得家宅不宁的‘妾室’送人。  连娶进家门的妾室都能送人,遑论这些养在外面的外室了。  在大官人眼里,外室,不过是个物件,连妾室也不过是个熟悉的物件,这种身份就决定了大官人不会过多的投入,所以买宅子几乎没有,多为租赁,或者干脆仍养在青楼里。  外室每月普遍能得到二到三两的例钱,而这衣食住行,除了住,其他都在这二两银子里面,胭脂水粉要钱、吃穿用度要钱、琴棋书画要钱,一个月光是这三样,就得二两银子之多。  没有胭脂水粉,大官人不喜欢,看不上眼,来得少,赏钱更少。  没有琴棋书画,留不住大官人,这以色娱人,不能只有色,也得有些才艺。  若是有了身孕,这大官人心善,给多点还好,若是大官人心狠,给了一点赏钱,稳婆要自己请,月子里的照顾的婆娘也要自己请,养孩子,也要自己花钱,孩子可是个无底洞,尤其是大官人的孩子。  花费这么多,还要生,这的确是给自己找罪受,但外室最大的心愿,就是住到大官人的本家去,到那时就不是颠沛流离了。  生孩子无疑是最好、最快的办法,有些外室生孩子难产,一命呜呼,大约一成左右,有一部分外室则生了孩子,孩子被抱走,自己因为生孩子人老珠黄,被抛弃的占了大半,生孩子的外室里,只有两成不到,能住到本家去。  住到本家,就是正妻的刁难了,连妾室都不是,可想而知,生活多么艰难,甚至还不如住在外面。  还有不生孩子的外室,却也攒不下钱。  一个外室一年下来,能留下几两银子呢?王谦给出的答案是:欠钱。  外室维持自己生活就已经很难了,可是这外室通常房里还有个丫鬟,这丫鬟的用度,都是外室去给,只能靠那一个月二三两的例钱,着实无法维持。  有专门的钱庄为这些外室放钱,那些走街串巷的三姑六婆,就四处兜售这些消息,做中人抽成。  若是大官人心善,钱庄上门讨要,大官人还这笔钱,但大部分的大官人都不是那么心善,多数都是直接赶走这些钱庄讨钱的人。  还不起钱的这一部分外室就又回到了青楼里,这个时候,已经过了花季,生意惨淡,还不起钱,就得想方设法,过去不接的客人就得接。  还有一部分不生孩子的外室,最怕的就是被大官人带出去参加诗会之类附庸风雅的集会,因为这意味着很有可能被换出去,这代表着大官人已经厌烦,被换出去之后,可能连赁的宅子,都得自己花钱了。  外室很少去大官人的府上闹事,因为大官人的府上,别的没有,门房、家奴还是有几个的,外室去吵闹,下场可能是乱坟岗。  相比之下,毛呢官厂的织娘,一年到头反倒是能留下二三两银子,甚至还能找到良配,那生活就有了盼头。  此心安处是吾乡,大部分的外室一生,从无心安之时,更无心安之初,甚至连钱都留不下多少,颠沛流离的一生,就是她们真实的写照。  外室如此,青楼里大部分姑娘,就更是如此了。  王谦这篇文章不算太松散,其主要内容就只有两个,第一个,就是如同奴隶一样依附‘大官人’生存,是强人身依附的关系,是无法安稳生活的,喜怒哀乐皆由他人;  第二个,则是劳动使人自由,织娘的经验和劳动能力是织娘的固定资产,不断的劳动,才能让自己获得自由。  即便是大量白银流入大明,物欲横流之下,多数的穷民苦力最好的选择,不是给人当牛做马,建立类似于佃户、家丁、外室这类的强人身依附生产关系,而是依靠自己的双手去赚钱,雇佣的生产关系。  “王谦的这份文章很好嘛,选到邸报之上。”朱翊钧对这篇文章的评价很高,因为言之有物,还有详实的数据,给出了确切的观点,劳动使人自由。  朱翊钧终于看完了杂报,目光看向了分门别类的奏疏,问安的奏疏,皇帝也是要过目的,没人会阻拦奏疏来到陛下面前,快乐的日子颇为短暂,一直到月上柳梢头,朱翊钧终于完成今日奏疏批复,伸了个懒腰。  今天的奏疏主要还是围绕着绥远驰道和绥远矿业,土地会招来秦军,良田会招来汉军,马匹会招来唐军,那么现在,矿脉会招来明军。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