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英灵召唤:只有我知道的历史 > 第二百零一章 改天换地!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求订阅)

第二百零一章 改天换地!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求订阅)


  英灵召唤:只有我知道的历史正文卷第二百零一章改天换地!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在古代,民族这个概念有,可并不算多。

  在南宋时期,金朝所占据的北方,反金归宋的汉族起义从头到尾。

  甚至在宋朝专门形成了一个阶层,都想着光复华夏。

  更早些时候的华夷之辨,所谓的“非我族人,其心必异”。

  包括朱元璋喊出的:“驱逐鞑虏,光复中华”。

  这些都是民族主义的前驱。

  虽然底层的农民大多不识字,也不知道华夷之辨,可从小的耳口相传、说书戏曲、言传身教,已经在农民脑中形成了最朴素最原始的民族主义,哪怕这种民族主义还很不完善。

  或许这些底层的农民,连自己是哪个民族都未必完全明白,可当弓箭和大刀砍到自己身上时,当马粪落在稻田时,他一定知道自己肯定和马上之人不是一伙人!

  但为什么说不算多呢,原因也很简单。

  在古代,日本人、波斯人、朝鲜人,可以到朝廷中央当官,还不是一个小官,这种事情放在今天,是非常难以想象的事情。

  此外,异族入侵,能统治华夏,这放在民族主义萌发的今天,依旧是不可能存在的事。

  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就是因为绝大多数平民目不识丁,连温饱都是一个问题,对自己的身份并无多少认同,也无多少自豪,所以对于异族的统治,表现的就非常麻木,根本不会有太大的抵抗,多是被动的卷入其中,随波逐流。

  说白了,

  外族老爷与本族老爷对自身的剥削并无太大区别,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大部分人豁出性命也要抵抗,然后继续给你剥削,哪有这么好的事情?

  想让底层百姓的觉醒,让他们彻底记住民族这个概念,让异族统治彻底成为过去式,那就要真心实意对他们好,然后再将民族这个概念不断推广,不断加深,打入所有人的心中。

  苏澈祭祀功勋、烈士,就是为了做铺垫,埋下民族概念的种子,让所有人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值得纪念的。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用祭祀来改变意识形态,这是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方法。

  不过,仅仅只是这样还不足够。

  还需要日积月累的反复宣传和教导。

  此外还要让百姓过得更好,让他们对自己的民族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只有这样,才能加深民族之概念。

  这方面的事情,苏澈正在做。

  一条鞭法,以及金融改革,就是如此。

  随着一条鞭法的深入,大明的宝钞已经彻底成为了货币,而不再是一种收割韭菜的工具。

  随着宝钞的信誉度不断提升,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意味着可以进一步操作了,比如进行一定规模的放水。

  所谓的放水,就是朝廷中央印更多钱出来。

  这和以前朱元璋做的事情一样,都是割韭菜,但又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以前的朱元璋,是竭泽而渔。

  而苏澈准备做的,则是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

  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虽然也有些不当人,但总归来说,还是有着正面的影响。

  只要适当的放水,就能直接的刺激经济,促进发展,产生正向循环。

  原理也很简单。

  在货币被广泛认可的情况下,不断印钱出来,那大家手里的钱多了,就会更愿意消费,更愿意投资,那经济也就得到了提振。

  虽然持续的放水,会让经济得到腾飞和繁荣,但也会有一些负面影响。

  比如金融危机,再比如经济大萧条。

  这些方面的风险,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但总归来说,只要利大于弊,那就没有任何问题。

  转眼,几日后。

  在南孔文宣公的支持下,苏澈推行了自己的民族概念相关政策,教导百姓认识“何为民族”。

  他开始打下一个民族的烙印。

  这件事情初期肯定没有多少成效,但只要持续不断,日积月累,最终还是会形成一个民族的印记!

  这件事并没有被阻挠,相关的政令很轻松的就推行了下去。

  原因也很简单,无论是文宣公孔希路,还是那些朝廷大臣,都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他们根本不觉得这有什么,既然皇帝想做,那也就没有阻拦的必要。

  时光匆匆,岁月如水,悄然流过。

  一转眼就是半年后。

  这半年的时间,苏澈一直在等待一个时机,他陆陆续续测试了不少成果出来。

  苏澈将自己的新政策在小范围的推行了,看看实验的成果,再以这个成果来决定是否推行。

  而成果非常不错,这也让苏澈放下了心。

  此刻时机成熟,苏澈没有犹豫,再次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前期的准备、测试,都已经做到了极致——既如此,改天换地的时间来了!

  改革第一项,苏澈在一条鞭法的改革上,更进一步,直接进行土地的改革。

  他将大批量的官田,以相对较低的价格,租借给农民,让农民自己耕种。

  再确立军屯的田地的归属权,相对保证军屯士兵的地位。

  所谓的官屯,就是请农户耕种,让他们成为官田的佃户。

  而现在却是将这些土地,租借给农民。

  这看似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本质却完全不一样。

  佃户获利非常少,只能温饱。

  至于军屯,则是将佃户当做士兵,让他们在耕种的闲暇时刻进行军队训练,屯军全家生计主要依靠屯粮收入。

  这种制度省去了对军队方面的开支。

  早在三国时期,曹操、诸葛亮就是用这种方式来管理军队,减轻了战争对平民的压力。

  明朝建国之初,因为数十年的战争,以及各种天灾,导致了北方居民向南方迁移,北方的人口锐减,大片的农田被废弃。

  朱元璋虽然将元朝的统治者赶下台,但仍然有很多残余的元人在觊觎明朝的政权。

  如果不能将其彻底的收拾干净,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明王朝在对外征战的同时,也采用了“屯田养兵”的方式来进行军事训练。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