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田中茂说道:“不敢。原田一族,会立即改为祖先姓氏。从今以后,小民不再是原田中茂,而是叫做刘中茂!”
日本的大藏一族,始祖非常明确,即汉献帝的玄孙刘阿知。
除了大藏氏,还有几十个姓氏,也是刘阿知的后代,多为立功之后**本天皇赐姓。
他们是西晋太康十年迁过来的,刘阿知带着儿子、舅父、族人、奴仆两千多人,到了日本直接被任命为朝臣。
并且,刘阿知、刘都贺父子,还作为日本使者,跑去跟孙吴进行外交活动——这个估计年份记载有误。
晁若谷又恢复了笑容,重新变得和蔼可亲:“既是中华后裔,自然应当重用。朝廷拟把筑前国改为福冈县,你来做首任福冈县令如何?”
原田……不对,是刘中茂嘴巴大张,仿佛在路上捡到五百万彩票大奖。
回过神来之后,刘中茂立即跑去下跪:“多谢太守赏识,小臣一定忠于大明!”
这种县令,是土县令,并非真正的品官,放在大明顶多算一等吏。
原田氏改回刘姓,并且被任命为县令的消息传出,整个瀛州突然就冒出无数的华夏后裔。
一个个拿着新鲜出炉的族谱,以最快速度赶去博多港,并在港口购买大明服饰穿上,希望自己的新身份可以获得知州认同。
中途甚至爆发多次争斗,同一个地方的豪强,互相杀戮或迟滞竞争对手,以保证自己更先见到知州。
他们也没怎么读过中国史书,甚至对《日本书记》都不熟,族谱编造得简直漏洞百出。
瀛州,福冈县,博多城。
“你们菊池氏,好像是藤原氏后裔吧?”刘中茂嘲笑道。
他从原田改为刘姓,也就一个月时间,却已自视为华夏苗裔,把其他豪强看作是倭奴蛮夷。
那些小姓跑来碰瓷也就罢了,菊池氏一百多年前才从藤原家分出来的啊!
天皇的近亲血脉后裔,居然说自己祖上是从中国迁来的。
谁**信啊?
瀛州知州晁若谷信了,并且指出其族谱的漏洞:“按照你这族谱的年份来算,是五百四十二年前迁来日本的。当时并非唐朝,而是隋朝。须得再改改。”
这个已经改名为李义信,并自称李唐后裔的菊池家主,连忙解释说:“数百年远离故土,多半是家谱在传抄时出现错误。”
晁若谷点头微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李义信换上一副痛哭流涕的表情,使劲挤出几滴眼泪:“菊池一族,世世代代牢记先祖遗训,无时无刻不想着重返华夏。而今总算达成历代先祖心愿,便是今日就死去,我也有脸到泉下去见祖先。呜呜呜……”
刘中茂听得直翻白眼,愈发看不起这些家伙。老子才是真正的华夏苗裔,你们这些全是倭奴冒充的!
不管怎么说,这个一百多年前才从藤原氏分出的家族,获得知州认可摇身变成了李唐后裔。并且还做了县令,辖地在日本熊本一带。
二人离开州衙,刘中茂昂首挺胸走在前面,李义信缩手缩脚跟在后头,他们的地位跟以前完全反过来。
李义信还姓菊池的时候,九州岛诸多豪族,都要在他面前矮一头。毕竟流淌着日本皇室血脉啊!
而今却是心虚得很,李义信知道自己是假货。人家刘中茂绝对是真货,《日本书记》写得清清楚楚。
走了一阵,李义信对刘中茂说:“刘君请留步,在下略备了一些薄礼。”
刘中茂微笑赞许:“你还算识相。”
李义信说道:“从今以后,我与刘君皆为明臣,应当互相照应着。刘君是太守近臣,还望平时多多美言几句。”
“好说。”刘中茂愈发得意。
两人的俸禄,由朝廷发放大明钱币。私底下肯定贪污**,甚至是鱼肉乡里,但知州晁若谷懒得管,能足额上交赋税即可。
甚至拖欠一些赋税,知州都可以原谅,只要别年年拖欠就行,那样太影响朝廷的威望了。
晁若谷跑来做知州,主要任务是探索矿山并开采。
到时候,还得这些豪强出身的县令,帮忙出面征发百姓为矿工。若是搞出了什么民乱,只要闹得不大,豪强自己就能搞定,根本不用大明军队亲自镇压。
而且,被任命为县令的豪强,肯定能够拿出“中华族谱”。他们若想继续作威作福,就必须维护自己的新身份,自发的举族换上大明服饰。
他们会以华夏苗裔自居,主动帮忙推行汉化,从而影响其他豪强和百姓。
如果真把地方上搞得天怒人怨,到时候狠狠惩罚便是。历史上,十多岁的源为朝拉起一帮乡下武士,就能把这些家伙打得向天皇求救,大明精锐还怕讨伐不了?
反正坏事都是不法豪强干的,大明朝廷和官府永远仁政爱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