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话意思很明确,就是要伯邑考帮他编书。伯邑考也是聪明之人,既不能贸然答应,更不能断然拒绝,于是紧接着问道:“敢问陛下要编何类书?姬考无能,但愿能帮陛下一二。”
姬考是伯邑考的本名,伯为长子,邑表身份,算得上是尊称。伯邑称呼自己肯定不会这样用,帝辛身为帝王也就跟着呼名道姓了。这样也无不妥,历史上商纣王呼姬发是都是称姬发小儿,比这难听多了。
“姬考可知礼与乐之说?此书名为《大商礼乐》,分为《礼》篇和《乐》篇两大篇,其中以《礼》篇为全书重点。”
“不瞒陛下,谈及礼乐二字,我倒是听弟弟姬旦谈起过,但并无深入了解,大概是关于道德教化一类的理论,就是不知与陛下所说‘礼乐’是否类似。”伯邑考一讨论起知识来就显得极为认真。
帝辛看着伯邑考,并未回答他,而是继续淡淡地说道:“‘礼乐’,即为制礼作乐,用道德规范人的行为。除此之外,寡人还新提出‘三纲五常’之说。”
看伯邑考听得有些一头雾水,帝辛接着解释三纲五常的意思:”’三纲’即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这是对君臣,父子,夫妻间的要求,‘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个品德,乃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这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伯邑考一个奴隶社会的人听不懂当然正常,二者之间可是隔了数千年之久,不是一个时代的东西。
制礼作乐的思想确实是伯邑考的弟弟姬旦提出来的,就是从他未来的思想理论为基础改编出来的,又在其中加上封建三纲五常的理论理论,以便更好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
姬旦就是周公旦,制礼作乐算是他对我们华夏最大的贡献了,以道德使人类告别野蛮时代。
这时候周公旦对礼乐的思想还停留在一个概念阶段,并未成型。不过现在有帝辛在,周公旦怕是要被他抢先一步了,那就把这个重任就交给他吧。
再说三纲五常,是西汉董仲舒的理论。虽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体现了整个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成为封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禁锢人们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但在这个更加原始野蛮的奴隶社会,无疑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能进一步从思想理论上巩固大商的政权,并为将来推行新的社会制度打下基础。
西周的礼乐制和儒家的三纲五常相结合,摇身一变就成了帝辛的思想,他为了给大商找出这一套最适合的思想何谓是绞尽了脑汁。
帝辛解释完后,伯邑考先是愣了愣,不过随后便明白了他这书中的深意。这的确是下的一手好棋,从法理上进行改革,直接转变人们的思想,让四大诸侯国全部心甘情愿地臣服于大商。
从西伯侯诸侯国的角度出发,伯邑考当然是反对的。只是这时候帝辛不给他任何退路,同样不给诸侯国任何退路,即便他死在这里,仍改不了这一结果。
伯邑考百般不愿却无可奈何,只得顺着帝辛的意,答应参与帮助他编书:“多谢陛下交此重任与我,姬考定当竭力以助,不负陛下的信任……”
帝辛点了点头,那严肃的面容上这才闪过一丝笑容。